从一九四二年下半年开始,德军对莫斯科和伏尔加格勒的包围持续了数月之久,在这期间两个城市陷入了无尽的炮火、严寒与日益深重的饥饿中,对于城内的俄军和俄国百姓而言,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德军没有对城区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只是偶尔会象征性的派部队骚扰一下,剩下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用炮击和飞机进行轰炸,偶尔还会空投下部分人道主义物资与顺带的投降宣传单。
如果德军大规模攻城,与俄军展开巷战,那俄军的情况会稍好一些,至少他们的死亡除了被饿死冻死以及被德军的袭击炸死之外还多了一条——战死。
被德军的子弹穿胸而过可能痛苦,但痛苦只会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等自己的血流干了,自己也就死了,不用再承受这煎熬之苦。
然而德军没有攻城。
如果可以,德军甚至是一个步兵都不想投入到这两个城市的巷战之中,只要包围城市,没有后援的俄军迟早会自己崩溃,只是时间会比较长一点。
德军武力包围两座大城市的同时,日丹诺夫政权对城内俄军的劝降从来没有停止。
劝降城市意味着能够得到稍显完整的“守军部队”,尽可能的挽救城内人民的生命以及让城市少受一点摧残。
德国人可是天天对这两座城市发动炮击,也不管能不能打到人,反正先炮击消磨他们的士气。
同样的,接收这两座城市可以增加日丹诺夫政权的威信。
彼得格勒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既能削弱萨文科夫政权残余威信又能提前攫取利益的机会。
日丹诺夫亲自签署了多份文告,通过传单、无线电广播,甚至冒险潜入城内的特工,向莫斯科和伏尔加格勒的守军与市民传递信息。
这些文告的措辞经过精心打磨,充满了“同胞之情”与“现实考量”:
“结束无谓的流血!”——文告中痛斥萨文科夫政权为了虚幻的荣誉,将无数俄罗斯儿女的生命葬送在注定失败的抵抗中。
“回归俄罗斯人民的怀抱!”——他们将彼得格勒政权描绘成俄罗斯未来的唯一希望,承诺投降的官兵将得到“宽大处理”,并有机会加入“真正为人民而战”的俄罗斯解放军。
“保全俄罗斯的瑰宝!”——他们尤其对莫斯科喊话,强调这座古都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炮火中面临毁灭,早日投降是为了保护“全俄罗斯的共同财富”。
“粮食、药品与和平!”——他们向饥寒交迫的守军和市民描绘投降后的美好图景:德军和彼得格勒政权将立即开放人道主义通道,运送食物和药品,结束这场人间惨剧。
日丹诺夫的特使甚至与德军指挥部进行了协调,试图在城外设立所谓的“接待站”,承诺向放下武器的俄军提供热食和医疗救助。
这一切的背后,目的明确功利:让城市尽可能完整地落入手中,减少接收时的破坏,并第一时间控制住城内可能尚存的工业设备、战略物资以及宝贵的人力资源。
不过在莫斯科和伏尔加格勒城内这些“善意”的劝降起初效果有限。
守军中不乏顽固的白军死硬分子,他们对“布尔什维克伪政权”的仇恨根深蒂固。
而且长期的宣传和对德军的恐惧,也让许多人对投降后的命运心存疑虑。
但这些声音如同滴落在干涸土地上的水滴,虽然未能立刻汇成洪流,却也在不断侵蚀着抵抗意志的基石。
莫斯科的围城是这个冬天最为残酷的篇章。
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都,曾经的金顶教堂、宏伟红场、繁华街道,如今都笼罩在硝烟、冰雪和死寂之中。
德军的轰炸重点摧毁了发电站、自来水厂、仓库和交通枢纽,系统性的饥饿成为了最致命的武器。
配给早已名存实亡,每天发放的黑面包薄得像木片,成分混杂着锯末泥土以及其他不可名状的东西。
猫、狗、老鼠早已成为奢侈品,树皮被剥光,甚至出现了……难以启齿的惨剧,德国空投的人道主义物资非但没有拯救更多人的性命,反而使得一些人在抢夺这些物资的过程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