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贞”是个美谥,相当高的评价了。
历史上司马师执政时期给司马懿定的也是这个谥,群臣们都拍手叫好!
看来冥冥之中,自有天数。
谥号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但子孙强大的话,另说。
不过这次肯定是盖棺定论,不会再出现“文宣”这个谥了。
批了这份奏表,夏侯献又开始翻看此前看了一半的徐州奏表。
徐州刺史胡遵联合扬州刺史文钦共同上表:东吴于广陵筑城,意图不轨,奏请发徐、扬之军数万,讨之。
一开始夏侯献感到疑惑,这事发生在他徐州境内,胡遵其实明明可以独自上表,干嘛拉上个文钦呢?
后来想明白了。
这胡遵脑子要么是个机灵鬼,要么是帐下有谋士指点。
因为胡遵非夏侯献嫡系出身,还曾是政敌司马懿旧部,属于成分有问题。
最近郭淮刚被调任,你就扬言东吴有事,想做什么?
所以说,他若是想独揽战功,八成会被朝廷怀疑。
与其惹得一身骚,不如拉上文钦一起,这样批准的可能性还大一些。
不过夏侯献的心思,可能要让胡遵失望了。
他现在懒得理东吴,起码不会专门派中军南下,于是给胡遵回信说:密切关注东吴状况,如有事,将军可自决。
这么回有他的用意。
这个时代消息其实是很闭塞的,若是冷冰冰的拒绝胡遵请奏,再回一句:如无朝廷诏令,不宜擅自行动。
那人家就会认为皇帝在猜忌他。
怀疑一旦产生,连锁反应就来了。可能本身并无异志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警惕起来,指不定头脑犯浑。
因此,夏侯献会注意拿捏着分寸。
之所以不像对待郭淮那样直接调换,是因为胡遵这人,夏侯献还要用。
之所以对吴国这一挑衅行为置之不理,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下午,夏侯献提前早退,来到了中宫。
中宫是皇后的居所,但如今却被元姬搞成了纺织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