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和宝钗闻言,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顿时冷静下来。
她们只想着兴利,却忽略了这最要紧的一层。
是啊,省亲别墅,岂是寻常园林可比?
贾母将她们的失望看在眼里,微微一笑,道:“不过,你们这‘兴利’之心,‘同心’之策,却不可因此埋没。我另有个想法,或许可行。”
两人立刻抬起头,目光灼灼地望向贾母。
“既然园子本身不宜对外开放,我们何不将园子里的‘雅趣’、‘才情’传播出去?”贾母缓缓道,“你们或可同时成立一个‘大观园报刊’。”
“报刊?”探春和宝钗对视一眼,皆是疑惑。
“不错,”贾母解释道,“便是将园中姐妹们的诗词佳作、书画小品、乃至管理园圃的心得、制作的香方食谱等等,遴选精良者,汇编成册,定期刻印。
既可赠送亲友故旧,彰显我贾府文采风流,家风清正;亦可……在相熟的文人墨客、官宦之家中小范围流传,或收取些许成本费用。
如此,既不损天家体面,又能扬名获利,更能将我们园中的‘文化’推广出去,岂不比单纯开放园子更妙?”
这一番话,如同在探春和宝钗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是啊,园子的实体不能轻易示人,但园子里的文化产出却可以!
这“报刊”之策,既风雅,又安全,还能达到甚至超过原本预期的效果!
贾母看着她们恍然又兴奋的神情,笑道:“这办报刊,初始也需要些投入。我便从我的体己里,再拨付五百两银子,与你们那项目组做启动资金。如何运作,你们自行斟酌。”
五百两!这可不是小数目!
探春和宝钗又惊又喜,连忙起身拜谢:“多谢祖母(老太太)支持!”
带着贾母的肯定、拨付的银两以及那画龙点睛的“报刊”之策,探春和宝钗满怀信心地回到了大观园。
项目组的首次正式会议,在秋爽斋紧锣密鼓地召开。
详细的章程被制定出来,人手被分派下去,蘅芜苑的香草和稻香村的试验田很快便动了起来。
一股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气息,开始在这座被誉为“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园林中悄然滋生。
少女们的才情与抱负,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落地生根的土壤。
贾母站在荣禧堂的廊下,仿佛能听到从那园墙之内传来的,不仅仅是往日的笑语,更有一种奔向未来的、坚实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