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师叔来教你做皇帝》

第276章 五年之约(第2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洪承畯早已恭候在内,见到朱一冯,先躬身行了下属拜见上司之礼,然后又客套了几句场面话,待管家带着小厮和倒茶的仆妇们退下,才又从怀里掏出了一个牛皮纸信封,双手呈到朱一冯面前,“阁老,这是去年定海烟厂的分红,按照阁老当初投入,共分得一万三千两银。属下知道阁老忙,就将银票和誊抄好的账本,一并给您带了过来。”

“这么多?”朱一冯不缺钱,却也被分红数字吓了一跳,本能地用手将信封往外推,“我当初总计才投了几百两银子……”

“属下当初壮着胆子投了二百两银子,这回分了六千多两。”洪承畯早就准备,笑着向朱一冯解释,“咱们那位韩将军,打仗本事一流,赚钱的本事更在打仗的本事之上。这两年一直着手,将香烟向北铺。去年上半年在金陵全面铺开,下半年又借着拿下耽罗的威名,将香烟沿着铺到了京城。如今,满大明读书人,手里夹着的都是咱们的香烟,雪茄在军中更是供不应求,甚至得加价三倍才能拿到。”

“这样啊—”想想自己平时在朝房时,同僚们喷云吐雾的场景,朱一冯恍然大悟,随即,钦佩地点头。“钱老夫收下,账本就不看了,看我也看不懂。”

“今年郑将军联络了葡萄牙人做盟友,一道对付荷兰红夷。葡萄牙人从万里之外,也运来的大量烟叶,质量比三迤的烟叶更上乘,并且供货充足。”洪承畯笑了笑,将账本抽出,将信封双手递给朱一冯,“所以,烟厂扩建,势在必行。韩将军准备在鸡笼和耽罗,各自建一家分厂。另外,还会建一个生产织布机和纺纱机的厂子,叫做定海机械制造厂。目前咱们打造的纺纱机,一次可以纺十六根线,织布机的速度,更是江南常见那些织布机的二十余倍。”

“织布机和纺纱机?你家将军要开纱厂和布坊么?”朱一冯听得似懂非懂,却毫不犹豫地打断,“那可是东林党人的饭碗,他小心犯了众怒。”

“不开纱厂和布坊,而是专门卖机器给别人。韩将军已经派人拜会过牧老,他欣然在定海机械制造厂里入了股。”洪承畯笑了笑,迅速给出了答案。

无论对东林党,还是对钱牧斋(钱谦益),他的话语里都没多少尊敬之意。身为东林党人的朱一冯听了,也不计较。而是皱着眉头沉思了片刻,笑着摇头,“你家将军的意思是不是,也想拉老夫入股?怎么个入法,老夫这点分红,是不是全得再退给你?”

“阁老目光如炬!”洪承畯毫不犹豫地拱了拱手,顺着杆子往上爬,“股本分为一百份,一千两一份。韩将军自己买了四十份,郑将军买了二十份,还有十份卖给牧老。剩下的三十份,由您、朱布政先挑,待您和朱布政挑完了剩下的,其他人才有资格入股。”

“拿走,拿走,这一万二千两银子,老夫权当没看见!”朱一冯翻了翻眼皮,将装银票的信封直接塞回了洪承畯手里。

“您稍等,属下给您拿股票证明!”洪承畯毫不客气地收起信封,然后从怀里取出一个本子,撕了十二张印着花纹的纸下来,一一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双手捧给朱一冯。

一万两千两银子,还没等焐热,就又送给了韩庆之。朱一冯却不觉得心疼,笑着接过自己熟悉的股票,放在桌子上,然后笑着调侃,“你当年是何等清高之人,如今却跟在韩庆之身后,变得满身铜臭。还把老夫也拉下了水。早知道今天,老夫当初,就不该让你们两个相识!”

“阁老此言差矣,不是认识了韩将军之后,属下变得满身铜臭。而是自从认识了韩将军之手,在下才知道,原来人只要一心想做事,办法居然有这么多。”洪承畯笑了笑,毫不犹豫地辩解。

“做事么?倒也对,他喜欢赚钱归喜欢赚钱,却的确是个实干派。”朱一冯想了想,笑着点头。

“今年开春之后,韩将军就准备扬帆起锚,率领舰队直奔苦兀岛。如果顺利的话,最迟五月份,阁老会听到苦兀岛重归大明,永宁卫重建的喜讯。”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洪承畯收起笑容,认真地汇报,

“苦兀岛?他真的要从海上,锁死辽东?”朱一冯听得先是一愣,随即正色起身。

韩庆之那个将岛屿链接成一处,从海上随时攻打辽东的规划,他以前听到过不止一次。然而,口头上虽然夸赞其壮,内心深处,却不认为其具备可实现性。今天听洪承畯再度当面提起,才愕然发现,韩庆之根本不是画大饼,而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在朝着目标前进。

“苦兀岛位置虽然在极北之地,港口在冬天却不会封冻。而那边有条大河,逆流而上,找到合适地点登岸,再向南走百十里,就能抵达女真人的老巢,郝图阿拉!”洪承畯脸上没有半点笑容,严肃且认真地补充。

“好,好,如果此事能成,孙督师那边,担子至少能减轻一半儿。”朱一冯大悦,激动地连连抚掌。“说罢,需要老夫做什么?他无缘无故地卖给老夫股份,肯定不会让老夫白拿,老夫也愿意,助他一臂之力?”

对韩庆之,他可是太了解了。当初低价拉自己入烟厂的股,就是为了扯自己的虎皮。如今,他又委派洪承畯上门送来制造厂的股份,肯定是期待从自己这里得到更大的支持!

然而,了解归了解,朱一冯却不觉得冒犯。相反,还愿意为韩庆之做一些事情。因为,这些事对大明有百利而无一害。

“韩将军说,开拓苦兀岛急缺人手。而耽罗岛,目前只有三万多人,也至少需要迁移十万以上的人上岛,才能永远让此岛回归大明。”洪承畯也不客气,迅速转述了韩庆之的要求。“所以,未来五年,请阁老帮忙,至少迁移六十万人到耽罗和苦兀。韩将军听闻陕甘灾荒,百姓纷纷逃难,已经形成了流民。愿意自己组织船只,到津门接纳流民去岛上垦荒。官府只需要送流民到津门即可,剩下的事情,全由他来安排。”

“六十万百姓,他不要朝廷粮食和银子?”朱一冯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瞪圆了眼睛寻求确认。

“六十万,分五年接纳,不要朝廷一粒米,一文钱。第一年最多能安排二十万,此后每年安排多少,单凭阁老做主。五年之后,也许还可以考虑移民辽东!”洪承畯点点头,回应得斩钉截铁!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