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归国和徐驰的报告
三天后,燕京,八里庄南。
余切走进文学进修班的讲堂,顿时教室里面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些学员激动得手掌都拍红了……余切示意他们停下来,好一会儿之后,才开始了自己时隔两个月后的第一次上课:
“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听说各位都有了很大的成长,之所以我们要来京城创作,就是因为这里的人水平最高,这里的消息最灵通……你不一定能在这创作出你最伟大的作品,但你在这,容易延续你的文学生命。”
余切望向台下的学员们,笑道:
“《文艺报》的主编冯木老师说,有几个作家表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潜力很大,我赞成他的意见。”
“王濛私下里和我讲,这一期的学员水平涨得很快,令教师们也非常骄傲……”
学员们又开始鼓掌,余切在夸他们呢!
“慢着——也有要批评的,我们现在的课程已经到了深入研究理论的环节,你们已经提交过相关论文,如果有人的成绩非常不满意,那可能就是我表达了隐晦的批评,下课后请来找我。”
学员们立刻翻开自己的试卷,大部分人的成绩尚可,还不至于要找余切对质。
但是,管谟业颤巍巍的翻开自己论文,上面一个红色的“乙”格外触目惊心。这些来进修的作家们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人并不比前两年的余切差多少,有些人才刚刚入行,“乙”对有的人来说是好成绩。
然而,管谟业却是一个在去年发表了几次一线文学刊物的成熟作者,“乙”的评价,无疑是余切的批评。
随后余切点名了其他人。
“余桦……”
“诶!”
余桦立刻站起来了。
余切说:“很多人对你的印象很深,说你理论的水平很高,而且知道自己在写什么……我记得你之前写《星星》时,结局太过灰暗,编辑劝你改结局,那许多人是需要好几天甚至好几周的,而你一天就完成,说明你还有很大潜力啊。”
余桦满意的坐下了。
苏彤、刘振云、屈铁宁、王安忆等人也被余切分别给了高度评价。
他说“苏彤的情况和余桦类似,是少数知道自己能力边界的作家”,又说“刘振云最有潜力把‘新现实’这一流派继承下来,而且能够做一个很好的编辑”……
他评价两个女作家是“巾帼”,“不再像以前那样,描写少女的忧思,而之间把目光转向成熟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上,但我还觉得……女作者不一定非得写女性,她应该首先是一个作家。”
“我们这个社会有许多值得去创作的题材,男人也值得女作家来关心。”
显然,这两个月余切虽然不在,但他对学员们的情况非常满意。然而余切越是这么说,越是让管谟业心里不安,他也想做余切最喜欢的学员,余切年纪太小,和他们亦师亦友,很多时候以朋友相称。
余切到底给他们什么成绩,绝不会影响他们的文学生命。一些人却把余切的评价看得很重要,因为余切是连续两届的短篇小说王,人民广播电台唯一连续剧《大撒把》的作者,他拿到芥川奖之后,更有一番威势在了,一举一动都有难以形容的气度。
这样的能人没有欣赏自己,管谟业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深深的失落席卷了他。
下课后,他等了一阵子,独自找到办公室的余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