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三百四十五章 正式撤藩开科取士和京师大学(第4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自古以来,科举通常是三年一次,被称为“正科”。

每逢朝廷有重大庆典等特殊情况,则不受三年之限,会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

朱允熥刚登基为帝,此时额外开科取士,便是恩科。

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考试制度虽有诸多不足之处,但至少相对公平公正。

而且,不管考试的内容是什么,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人,必定不会是平庸之辈。

“准!”朱允熥大声说道:“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的大典,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朝廷要广纳天下人才为己用,就当不拘一格。”

“传朕旨意,往后科举改为每年一次,而非三年。”

“圣人的学问高深莫测,后世之人未必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深意。”

“朝廷的科举考试,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能成为某一学派的一言堂,更不能成为其打击异己的工具。”

科举制度必须保留,不仅要保留,还要加以完善和发展。

三年考一次,速度太慢,吸纳的人才远远不够,改为一年一次才行。

其次,绝不能让科举成为程朱理学一家独大的发展平台。

这也是朱允熥极为关注的一点。

方孝孺的新儒学才刚刚开始引发广泛的讨论,

绝不能因为科举而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此言一出,下方众臣心中皆是一惊。

陛下此举,影响深远。

不过,他们的注意力大多被一年一次科举所吸引,对于朱允熥后面的话,并未太过在意,全然不知那才是重中之重。

在他们看来,一年一次科举,要么是考上后弃而不用,要么便是朝廷的官员职位会继续大幅扩充。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显然更大。官员人数增加,朝廷的格局必然会发生重大变化。

朱允熥又接着说道:“自朕开创科学一脉以来,学习者日益增多。”

“朕以为,治理地方,首要在于了解民情,知晓民事。通经义固然重要,但懂得实务同样至为关键。”

“此次科举,朕打算另开设医学、农学、数学、经济、物理等学科。”

众人又是一阵惊愕。詹徽急忙说道:“陛下!科举乃国家之根本,若是在科举中加入这些考试,恐怕会动摇国本啊。”

身为读书人,詹徽对此反应极为强烈。不仅是他,其他大臣也纷纷露出反对之色。

朱允熥轻轻一挥手,制止了詹徽接下来要说的话,说道:“这些科目,只是作为额外加试而已,正途科举不受影响。”

“朕决定,在金陵城创办一所大学,名为京师大学,用以教导学生各科学问。”

“从前的正途科举,一如既往。”

“新设各科考试中的成绩优秀者,并不入朝为官,而是进入京师大学任教。”

“成绩次之者,可视具体情况录取为学员,进入京师大学读书学习。”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