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为,陛下该开恩科了,今年组织秋闱,明年入京考试,如此方能解决朝廷的用人之忧。”
“科举考试?”
朱允熥微微一愣,随即陷入了沉思。
其实这件事,他此前与杨士奇、杨荣、姚广孝等人早已商议过。
用人之道,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平心而论,科举考试并非是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
然而,除了科举之外,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举孝廉?
世袭制?
还是军功爵制?
实际上,对于军功爵制,朱允熥虽未明确下旨推行,但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在实施。
藩王以及功勋豪商出海,便是一种变相的军功爵制。
他们在海外获取利益,不仅能够发家致富,还会得到朝廷的封赏。
对于其中能力出众、脱颖而出的人,毫无疑问会被提拔为官员,甚至封爵。
这便是事实上的军功爵制。
不过,这种事情,只需默默推行即可,无需过多宣扬,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论。
然而,出海的“军功爵制”,只能解决出海人员的官员需求问题,大明国内仍需寻找其他的用人方法。
尤其是在他掌权之后,朝廷的机构不断扩充,官员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
对此,已经有人上奏,称朝廷官员扩充过快过多,可能会引发“冗官”的问题。朱允熥却毫不在意。
历史上,大宋确实存在严重的“冗官”问题。
但实际上,封建社会的冗官现象,并非是真正的官员冗余,而是由于朝廷对诸多事务不闻不问,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
如此一来,自然无需过多官员。
但权力的真空不可能长期存在,朝廷不管,地方豪绅便会占据这部分权力,进而形成了皇帝与士绅共治天下的局面。
不过,封建社会的这套逻辑之所以存在,自有其合理性。
在农业社会,农民的生活按部就班,千古不变,确实无需国家过多干预。
可如今的大明,正在朱允熥的大力推动下,迅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的基石已然悄然改变,运行逻辑也必然随之变化。
从前国家无需过问的事务,如今却不得不加以管理。因此,所需的官员数量自然也大幅增加。
举孝廉和世袭选官显然不可行,那么科举便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自古以来,科举通常是三年一次,被称为“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