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十几天后,忙忙碌碌的春播终于过去。
正经算时间,今年春播已经耽搁,期间里长还派了人来,得知别村都是差不多情形,几个村老立马松了口气。
那就好那就好,一人耽搁是耽搁,所有人耽搁那就是正当时。
若是县里因此问责,那也是所有人一起顶着,眼下他们村可不敢当、也不想当这出头鸟,因为躲过征兵一事,乡亲们对他们很是羡慕妒忌,自家的儿孙被抓走去当壮丁,如今生死不知,晚霞村的汉子却一个个全须全尾从山里下来,恰好躲过一劫,这搁谁受得了?
好在晚霞村偏僻,平日里村子间互不往来,倒也避免了不少摩擦争吵。
这日清晨,踩着朝露,赵老汉带着老大老幺,父女三人一大早就出了村。
春播忙完,最近几日天气燥热不下,不明显,但就是觉得浑身不舒坦,去山里拾柴,明明是遮阴地儿,可稍微动一动浑身就开始出汗。赵老汉觉得这可能是心理作用,他问村里人,大家伙都说没啥感觉,但一个个又脱去了夹袄,都换上了薄衣,口不对心,让人闹不清楚是真不热还是假不热。
途径落石村,父女三人没歇,但在半道上遇见了背着背篓去清河镇赶集回来的孙大哥,隔着老远就挥着胳膊喊:“亲家,亲家大哥,你们这是打哪儿去啊?”
走近了才发现背篓里还有个赵小宝,擦着汗笑道:“亲家小妹也在。”
“这是赶集回来?”赵老汉没说自己要去石林镇买牛,这玩意儿他现在都没想好到底咋整呢,不过驴是要放在外头的,便道:“我去石林镇瞧瞧有没有好驴,想买上一头。”
一头驴可不便宜啊,少说都要八。九两呢,孙大哥心里有些吃惊,没想到亲家家底还不薄啊。晚霞村那个情况,买驴都没啥太大用处,进村的路只有一条,还窄,就是想套上板子外出去拉人赚两个脚钱都费劲儿,驴买回家顶天就帮着干活儿扛点重物,可亲家一家汉子,地就那么几亩,真不缺这个壮劳力。
当初爹娘相中老赵家,图的也是家中汉子多,一个个长得牛高马大,希望外孙像阿爹阿爷,别随了自家,他们家都是矮冬瓜,也是随了祖先辈。
就算晓得赵家穷,爹娘都没嫌弃过,只要生个好娃子就成。
小妹这些年带着男人儿子回娘家,也没说过婆家的情况,问就是日子好过,半点没受罪吃亏,公婆好,哥嫂好,侄儿也听话,小妹最好……家底咋样,平日里吃啥,穿啥,用啥,一字不多说,嘴巴严实的很。
没想到啊,这是真不错,都能买驴了。
他心里也高兴,热情道:“快中午了,来都来了,先去我家吃个午食,歇会儿再继续赶路吧?”
“不吃了,时辰还早,要抓紧时间赶路,夜里要宿在路上,得寻个好地儿呢。”赵老汉拍了拍他的肩,又问了嘴换粮的事儿,得知已经换好了,就在清河镇换的,他们家离清河镇近,换粮不咋费工夫,赵老汉也没问换了多少,只要换了就行,别的就不操心了。
离开时,孙大哥从背篓里拿出一包饴糖塞到赵小宝手里,赵老汉和赵大山都没反应过来,他拔腿就跑,仿佛生怕他们不要,摆着手笑呵呵道:“买完驴回来,来家里吃顿饭再走,我回去和
爹娘说,就在路口守着了,可一定要来!”
“哈哈,成!”
赵老汉笑着摆手,也不和他客套,“也别守着了,我们自个上门哈!”
“哈哈好!”
一家三口继续赶路。
几个镇子的赶集日是错开的,今日是清河镇的赶集日,明日是潼江镇,后日是石林镇。一路走来遇见不少人,有落石村的村民认出他,热情地说孙家大哥今日也来镇上了,没和他们一起回来,赵老汉就笑着说已经见到了。
“哎哟,还是汉子赶集快,买了就走,不像咱还得四处逛逛。”有个妇人笑着说道。
“是啊,前后脚出村,孙老大都落家了,咱还在路上。哈哈,不耽搁了,走吧走吧,家里娃子该等急了。”
道了别,彼此错身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