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书库

久久书库>宿缘之命运 > 第372章 出游奇迹下(第1页)

第372章 出游奇迹下(第1页)

青年洞景区位置处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青年洞景区内景点众多,如虎口崖、神工铺、凌云亭、一线天等。

从青年洞景区西入口处,拾级而上,迎面一通形制高大的石碑矗立于红旗渠岸之上的“红旗渠”石碑。其碑高2。3米,宽0。8米。在该石碑上,“红旗渠”三个大字笔力端庄、浑厚,背面则为原“开山造渠,功侔禹夏”八个大字。

凌云亭是登上一线天的门户,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依山傍水,上是赤壁万丈,下是滔滔红旗渠水,地势险要。该亭为仿古建筑,挑檐绘彩,东边两根主柱上书有“不登高山焉知山高,未临幽谷何晓谷幽”的对联。

虎口崖位于凌云亭东,崖峰耸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象老虎张开的大口。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松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渠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发生,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腰系绳索,下崭除险,在崖上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作业叫“虎口拔牙”。任羊成在一次除险中被掉下来的石头砸掉了三颗牙,有一次摔到圪针窝里,差点送了性命。

神工铺位于虎口崖下,是修渠民工住过的山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少,修下崭除险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山崖,搭席棚,打土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建渠艰苦岁月。虎口崖壁上,留有修渠民工的豪迈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

过凌云亭,登上旋梯,进入一条山缝,这就是鬼斧神工的“一线天”。其长50余米,只能一人单身独行,遇到体壮身肥的人还需侧身吸肚才能通过。仰头望,一条尺把宽的白线当顶;回首看,外部成为线条世界。山缝中阴森森暗沉沉,十分怵人,造形奇特。

步云桥位于阳凤垴与禹王庙之间的峡谷上,是用钢索凌空架设的软桥,该桥为简易加力单跨悬空索桥,跨度146米,由四根直径54毫米的钢缆组成,桥上吊杆采用25毫米元钢;横梁采用两块14毫米热轧普通槽钢焊接而成;纵梁采用10毫米普通槽钢;桥面踏板采用厚度为4毫米花纹钢板。整座索桥所有构件之间均通过螺栓连接为一体,索桥跨度之长在中国华北地区罕见。桥南北两头吊杆门框上各刻有一幅对联,朝南联为“春风扶我腾云过,秋山迎宾驾雾行”;朝北联为“有志敢行天上路,无胆惊看云中人”。

天河亭是一座跨渠凉亭,其长10米,宽4。8米,高5米,为仿古建筑,因座落于被称为“人造天河”的红旗渠之上,故名天河亭。该亭有10根朱红油漆园柱托顶,五脊四檐、四挑角,黄瓦封顶,四周檐梁上彩绘着24幅以修建红旗渠为背景的水彩画,长亭檐下题的“天河亭”匾额。

李先念“山碑”摩崖石刻,“山碑”二字是电视片《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字高两米,镌刻月余告竣。山就是碑,碑就是山,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以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创业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

青年洞东侧壁立万仞的悬崖上建有游览栈道,向上通往阳凤垴,总长176米。行走在悬崖栈道上,向上可仰望千丈山崖,向下可俯视万丈深渊。

络丝潭景区是红旗渠景区的主要景区之一,位于红旗渠青年洞西约1公里牛岭山东垴村下方,景区中有络丝潭、豫冀索桥、络丝潭碑、望潭亭、神龟洞等景点。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此处是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称“天桥断”。络丝潭是着名胜迹漳河九峡十八段中最为壮观的一段,水在上游谷底汇集下跌形成半环形瀑布,势如壶口。络丝潭亦名“泪思潭”,相传七仙女与董永分手后,日夜思夫而无法越过王母娘娘划定的天河,终日涕哭,泪似断线珠串,天长日久,滴成这一深潭。高高的崖壁上镌刻有北京大学着名地理与环境学教授陈传康题“小三峡”三字。游客可乘游船,领略“小三峡”风光。

络丝潭碑是立于络丝潭风景区的一座四方体碑其碑体高1。5米,面宽0。5米,上有四角挑檐碑帽。络丝潭碑第一面刻“络丝潭”三个大字,第二面刻有王宏民撰写的《络丝潭碑记》;第三面刻《络丝潭景点简介》;第四面刻有李斌题“神龟赐福”四个大字。

望潭亭坐落在络丝潭南岸的岩石上,游客立于亭内可以尽情观赏山水风光,故名“望潭亭”。亭为六角挑檐,攒尖顶,六根红漆园柱托顶,挑檐高达1米,杏黄色混凝土雕瓦封顶,一只丹顶鹤立于顶端,展翅欲飞。亭内檐梁上各绘有一幅水彩山水画,并配有唐诗。主梁上龙腾风舞,翠丹楹刻,整个凉亭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彩绘灿烂,造型美观,气势雄伟。

神龟洞位于络丝潭南壁险崖之上,洞深60余米,高12米,宽8米,传说浊漳河过去水源充沛,洞被河水淹没,是神龟居住之所,故曰“神龟洞”。据专家考证,该洞为古时人们开凿的避难洞。神龟洞内可容千人,有神龟塑像,栩栩如生,翘首睁目,环视洞口。洞里还雕有南海观音、水神等神像,神龟家族“拯救”落水难民、“兴水”以利四方居民等造型逼真。洞中渗水滴沥,如若细雨,汇成涓涓细流。洞口则有一水窖,清澈见底。

豫冀索桥是一座横跨于浊漳河上的铁索木板桥,桥南是豫省,桥北是冀省,因此叫“豫冀索桥”。其由四组铁索凌空架设在峭壁对峙的峡谷间,全长25米,上铺2米宽的耐腐木板。据碑文记载:过去豫、冀两省群众隔河而居,往来不便,清顺治四年,两岸十几个村庄群众推首领共议,捐集钱物,悬空凿石,立桩挂绳,在两壁对崖的深潭之上建成了绳索桥,行人横渡,攀援往来,改变了隔河相望的历史。由于年久日晒雨淋,河水冲刷,绳索断落,木板被冲,行人被阻。林县解放后,两岸群众又将麻绳改为四组铁索,该桥才称为铁索悬桥。

漳河左岸高高的赤壁险崖,嶙峋参差,状如九个龙头伸向潭中,故称“九龙戏水”。每到酷暑,雨水充沛,河水陡涨,汹涌而下,来此赏浪,能听到涛声如虎啸龙吟,巨大的浪花喷出的云雾,在阳光的辉映下,呈现条条彩虹,如龙出潭,上下翻飞。

十水言碑于全文是“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

老炮也叫烧炮,因老炮眼所在地的岩石属于石英砂岩,石质非常坚硬,锤子砸下去也只有一个小白点,修渠民工就决定在这里放老炮,就这样有了在修渠过程中“一炮崩开半架山”的故事。

鹊桥为一钢索悬桥,横跨于红旗渠之上,桥上有栏杆扶手。因桥建在人工天河之上,故名“鹊桥”。民间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传说,因此有很多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到青年洞旅游时,都要在鹊桥上相拥留影。

走过鹊桥,在红旗渠里岸山崖上,有一棵椿树从崖壁石洞中自然长出,树枝伸出洞外,洞如虎口,故名“虎口椿”。这棵椿树为了求生存,将整个根部扎进山崖的石缝中,已与崖石溶为一体。

创建凤凰台碑记位于一线天及凌云亭一侧,碑高2。2米,宽0。72米,厚0。2米,。碑记记载了青年洞景区开发时艰苦的环境和创业的不易,告诫后人要倍加珍惜,不断修葺,使之更加完善。

凤凰台是大山的第二层山崭,一个平台之上天然洞穴相连,各有奇特之处。这里人迹罕至,幽雅静谧。站立凤凰台,凭栏俯瞰,万丈悬崖,笔直如切,崖下渠水滔滔;举目远望,云蒸雾翻,峰峦相连,近观眼前,村落房舍,袅袅炊烟。

红旗渠文化节,首届红旗渠文化节在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举行。该活动旨在进一步发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培养当代人居安思危、忆苦思甜的意识,缅怀老一辈革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光辉事迹。在首届红旗渠文化节期间,还举行了“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体现”主题论坛,多位权威专家学者齐聚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林州市,围绕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体现进行论道。

凌空除险为红旗渠景区实景演出之一,是旧时修渠民工为了在悬崖峭壁上开山放炮、去除险石而独创的一种高空作业法。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因为总干渠大部分修筑在悬崖绝壁之上,经过劈山爆破之后,许多被炸松动的石头还挂在崖壁上,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于是红旗渠总指挥部从各乡抽调了三十多名身强力壮的民工,组成凌空除险队。他们腰系绳索,在悬崖峭壁间飞来荡去的除险。在红旗渠青年洞景区,该演出由“除险英雄”任羊成亲自指导训练的小伙子表演。

铁姑娘打钎同为红旗渠景区实景演出之一。当游客走在青年洞景区渠墙之上,就会听到叮叮当当悦耳的打钎声,这就是以红旗渠铁姑娘的故事为原型所创作的铁姑娘打钎表演。铁姑娘打钎表演由四人抡锤一人扶钎,这种工作模式在旧时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凤凰展翅”。在该表演中,游客也可以抡上一锤扶上一钎,体验铁姑娘抡锤打钎、开山放炮的感受。

在红旗渠10年建设过程中,共有81位优秀儿女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杨贵、任羊成、李贵、李改云、吴祖太等一大批模范人物。

红旗渠的诞生意义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华夏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