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书库

久久书库>宿缘之命运 > 第370章 出游奇迹上(第1页)

第370章 出游奇迹上(第1页)

红旗渠位于安阳市林州市太行路225号,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艰苦条件下,历时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的水利工程。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体现了华夏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红旗渠地处太行山东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被强烈侵蚀,区域内多山峦沟壑,多陡崖、峡谷。

由于地壳变动作用,红旗渠地貌类型复杂,为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千米的岩墙峭壁,多层地层重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砂岩构成。嶂石岩地貌有5大特点,即赤壁长墙连续不断、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多个“q”形嶂谷相连、多棱角鲜明的、垂直沟谷自始至终,并蕴藏着大量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与之相关的历史及地方文化景观。其以延续不断的赤壁长墙、弯曲相连的嶂谷以及一头开口的峡谷为主要特色。

红旗渠位于华北地震带内,地质结构为垂直岩石层理。在其境内,组成山地的岩石,大部分为石英岩和石灰岩,岩层大致上呈水平状,稍微向西倾斜。山地的上部主要是石灰岩,岩层总厚度大约为190米~300米,岩性坚硬较脆,常构成高峻的绝壁。在石灰岩层之间常夹有薄层的页岩,岩性较软,易风化,常形成缓坡,一般坡度20°~30°。山地的中部是石英岩,岩层总厚度为200米~500米,岩性坚硬,不易风化。

红旗渠总干渠的渠墙,大部分就是用石英岩的石块砌成。石英岩常构成陡峻的峭壁,一般坡度70°~80°,悬崖峭壁到处可见。山地的下部主要是片麻岩,它是古老的岩石,经过多次地壳运动,岩石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多呈弱风化状态。在桃园渡槽以西、太行隧道、青年洞和南谷洞等处都可以见到片麻岩。

红旗渠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红旗渠属于半湿润地区,境内的河流属于雨水补给类型,水位变化深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夏秋为丰水期,冬春为枯水期,7月份~8月份丰水期、全年平均降水约70%,三四月份枯水期平均降水约30%。受地形影响,其缺乏良好和稳定的隔水层,导致地表水大量漏失,地下水储存偏少,并且开采难度很大。

红旗渠灌区以红旗渠总干渠引浊漳河水为主要水源,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做补充。红旗渠自1965年4月开始从浊漳河引水,到1992年底,共引水75。6亿立方米,年平均引水2。8亿立方米。至今红旗渠共引水125亿立方米,农业供水69。7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增产粮食17。05亿公斤,发电7。71亿度,直接效益约27亿元。南谷洞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7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760万立方米,设计总库容63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320万立方米。弓上水库以淇河支流—淅河为源,控制流域面积6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立方米,多为洪水,而泉水径流量约为0。2~1。0立方米秒。

旧时,红旗渠所在区域植被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恶劣。在水利工程成功修建后,于灌渠、库渠周边种草植树,并进行了造林工作,发展出了立体绿色景观的生态林,以经济树木打底,用材树木做中间层,松柏类树木做最高层。红旗渠的建立使林州市可以建造核桃、柿子、山楂等经济作物,利用红旗渠水库和水塘还发展养殖业。

红旗渠原名引漳入林工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域内多山峦沟壑,多陡崖、峡谷,地貌类型复杂,为嶂石岩地貌,地质结构则为垂直岩石层理。红旗渠境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受地形影响,其缺乏良好和稳定的隔水层,导致地表水大量漏失,地下水储存偏少,并且开采难度很大,灌区以红旗渠总干渠引浊漳河水为主要水源。水利工程成功修建后,于灌渠、库渠周边种草植树及造林,已发展出了立体绿色景观的生态林。红旗渠景区对外开放,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主要景点有分水苑牌楼、红旗渠纪念馆、虎口崖、凌云亭、小三峡、神龟洞和铁索桥等。

红旗渠位于安阳林州市,林州市处于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到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甚至干旱严重到“人相食”的地步。

因自古苦旱,故林县历代兴修水利从未间断。元朝时,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太平渠。明朝时,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林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解放后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林县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林县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林县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经过十年奋战红旗渠总干渠通水,三条干渠相继同时竣工,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

完工后红旗渠开始致力于景区打造,以红旗渠工程为核心,红旗渠精神为内涵,将这一世界奇迹与太行山自然风景相结合,规划建设了红旗渠分水岭和青年洞景区,迈开了旅游发展的新步伐。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晋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三省交界省各城镇村庄至分水岭处,全长70。6公里,下分为一、二、三干渠。总干渠多为矩形砌石断面,渠底纵坡18000,渠底宽8米(部分绝壁处和渡槽为13620,渠底宽6。2米),渠墙高4。3米。其设计正常流量20立方米秒(水深3。6米),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水深4米),建成后实际最大过水量18。3立方米秒。总干渠原有隧洞41个,总长3913米,后因工程改造,隧洞实为39个,总长3701米,渡槽16个,总长621米,建防洪桥、路桥114座,泄洪闸、节制闸19座,涵洞89座。总干渠主要建筑物有渠首引水枢纽工程、河口、青年洞、空心坝、南谷洞渡槽、分水岭分水闸等灌区内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

红旗渠第一干渠自分水岭沿林虑山东侧向南,经水河、黑龙庙、田家沟、黄华、桃园、北小庄、温家掌等村到合涧镇西与英雄渠汇流,全长39。7公里。其有泄洪闸5座,渡槽21座、总长1020米,涵洞91座,隧洞2个,防洪、路桥105座,主要建筑物为黄华渡槽和桃园渡桥。

第一干渠的渠底纵坡分水岭至水河为14000,以下为15000。渠首段底宽5米,渠深3。5米,设计加大流量14立方米秒。黄华以下底宽6米,渠深2。7米,设计加大流量10。3立方米秒。桃园渡槽以下渠底宽4。7米,渠深2。6米,设计加大流量6。8立方米秒。

红旗渠第二干渠自分水岭起,沿姚村镇东北部猫儿岭,经申家岗、焦家屯、马家山、庞村、皇墓、杨伯山屯、张家井、乔家屯等村,至马店村东,全长47。6公里。该干渠有大小闸门138个;渡槽18座,总长1178米;隧洞22个,总长2283米;防洪、路桥26座。第二干渠同时还为安阳县磊口、马家两乡送水。利用第二干渠自然落差,在坟头村东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建电站两处,总装机5台,共4160千瓦;姚村镇在卧虎寨利用汛期泄洪建电站4处。

第二干渠的渠底纵坡分水岭至电站为11500,以下至夺丰渡槽东泄洪闸为1000,再下为3000。渠首段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分水岭电站至龙山沟渠底宽3。5米,深2。2米,以上设计加大流量7。7立方米秒。龙山沟至庞村渠底宽2。8米,渠深2。1米,设计加大流量5。5立方米秒。庞村至夺丰渡槽及以下渠底宽分别为2。4米和1。7米,设计加大流量2。3~3。6立方米秒。

红旗渠第三干渠从总干渠尾(分水岭)上游560米处的右侧分出,伸向东北,经仙岩村到下燕科村南穿越卢寨岭3898米长的曙光洞后,到东卢寨村东,全长10。9公里。第三干渠有各种建筑物65座,主要建筑物有曙光洞和仙岩渡槽。其渠底纵坡明渠为13000,隧洞为11000,设计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第三干渠共灌溉面积4。6万亩,其中任村镇5170亩,东岗乡亩,河顺镇7430亩。

红旗渠英雄干渠由合涧、原康、小店、小屯、城关、大屯、秦家坡、南采桑、南峪九个乡投工筹资兴建。其渠首位于晋、豫两省交界处的苏家坪,沿淅河左岸下行,穿过弓上水库二级输水洞,经河西、茶饭庄、大安,到上庄村西穿过英雄洞,至合涧大桥北全长13。8公里。英雄干渠的渠底纵坡11000,渠底宽3。2米,渠深2。1米,过水能力8立方米秒。1960年弓上水库建成后,库内一段渠长3公里淹没废弃,改由弓上水库供水。英雄干渠共挖土石79。77万立方米,砌石8。47万立方米,投工106。1万个,上级投资50余万元。

红旗渠桃园分干渠渠首位于城郊乡桃园村东,故称桃园分干,朝向县城龙头山文峰塔东去,在龙头山村西折向东北,于曲山村东穿过21。20米长的响岭隧洞,至横水镇石家壑村南的古墓荒,全长14。3公里。其下设刘家庄、曲山和西赵、小庙洼4条渠,灌溉城郊乡和城关、姚村、横水等4个乡(镇)5。04万亩耕地。桃园分干渠渠首至刘家庄分设跌水28处,曾开发修建小水电站25处,总利用水头133。64米,总装机27台、1165千瓦。该分干共挖土石方4。48万立方米,砌石3。43万立方米,总投工40。6万个。

英雄干渠下设5条支渠。第一支渠由英雄洞出口处沿林虑山向北到黄华河北岸,长19。5公里,后因水源、地质和红旗渠一干修建等原因而废。第二支渠原由合涧村北头沿乌云山北侧到采桑村,长35公里。第三支渠沿乌云山南侧向东到东姚镇的老李沟村,总长105公里。后实践证实,渠系布置不宜。后将二、三支渠合并,改由从合涧镇北头起,沿乌云山北侧经豆村、大南山到油村,新建为干渠,在油村分为第二、三支渠。红旗渠一干渠通水后,将红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油村以下改称红英二支和三支。后在水利工程“五查五定”中,根据受益面积之大,又改称红英北分干和红英南分干。第四支渠由合涧大桥过淅河,沿等高线绕原康盆地至小店乡淅河南岸的官街村,长36公里。第五支渠由英雄洞出口处往南过天桥(铁索桥)到栗园岭,因天桥过水难,未能如愿,兴建淅南渠后被取代撤除天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