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战后,原蜀汉朝廷向魏廷提交了《士民簿》。
里面的数据涵盖了领户、带甲兵数、官吏数量等,还算是比较全面。
然而有一天,新任益州刺史王基上表称:今逢灾荒,百姓逃难,有太多田地、人口被豪强霸占掠夺,不能只看账本。
王基用词还是很委婉的,毕竟从去年末开始,蜀地经历的最大灾荒其实就是魏兵,他当然不可能将兵灾说得太露骨。
夏侯献对此很关注。
田地、人口被侵占,应当是不争的事实。
在当地豪族们看来,百姓跑了,这地就是我的,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啊!
于是,还在回洛阳路上的夏侯献便下诏,决定趁此机会针对整个蜀国旧地进行了户籍、兵源等一系列的排查、校对。
这一查,果然出了问题。
光是蜀郡一郡之地,就有“账本上查无此人”者三千余口,这还是前尚书令吕乂“犁”过一遍的结果呢!
时年诸葛亮离世后不久,吕乂上任蜀郡太守。
他上任后为之防禁,开喻劝道,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余口。
这才过去没多少年,又“春风吹又生”了。
话说回来,益州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官吏。
当时《士民薄》呈上来后,夏侯献直接看乐了。
我大魏幅员辽阔,不过六、七万官吏而已,蜀地弹丸之地竟有三万之多,且还有上升趋势。
于是夏侯献下诏,继续深入调查。
他的想法是:正好“废物利用”,把茫茫多的官吏调动起来,顺便做个筛查,将做的好的官吏继续留用,混吃等死的直接清退。
之后配合着军事威慑,让蜀地不再是敌国旧地,而是变成真正肉眼可见的领土。
然而没过多久,朝中便有司上表:益州初定,不宜过度扰民,以免再生动荡。
夏侯献一眼看透这封奏疏本质。
这意思就是说:陛下,差不多意思意思得了,毕竟以后还得用蜀人治蜀,把人家底裤都掀开来看,容易应激的。
夏侯献表示:诸卿勿虑,朕只是想让账目清晰,不想糊里糊涂的。
至于其他的也没有多说什么。
有司发现,陛下只是“蹭蹭,不进去”,于是便不再上表。
然而夏侯献在回到洛阳后,有一日上朝突然说:
“承武开元时我朝就进行了一次检户,当时做得就挺好,要不趁着此次蜀地检户,咱也顺便检了吧!”
群臣懵了,陛下这是要突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