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桥正在给一盆绿萝浇水,闻言笑了笑,声音温和:“感情里哪有真正的傻与不傻,只有甘不甘愿。你觉得值,就值得。”
他放下水壶,拿起一块未经雕琢的原石,递给许兮若看:“你看这块石头,外面看起来朴实无华,甚至有些丑陋。但谁知道它里面,是不是包裹着一块美玉呢?人和感情也一样,有时候需要时间,需要经历,甚至需要破碎,才能看到内核的真实模样。”
许兮若接过那块沉甸甸的原石,粗糙的触感磨蹭着她的掌心。她看着凯桥,忽然有些明白,他选择开这样一家玉石店,或许并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寄托。他在这些冰冷的石头里,看到了时间、耐心和内在的价值。
这些偶尔的谈心,像暗夜里的微光,不能照亮整个前路,却足以让她在迷失时,辨认出脚下的一小步方向。她开始尝试着,不再将高槿之视为一个需要被战胜或遗忘的“问题”,而是学着去理解那段关系对于她自身的意义,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她开始在自己的世界里,尝试着构建一种不依赖于任何男性的、独立的平静。
而高槿之的生活,依旧沿着他那条沉默的轨道运行。工作,学车检,画画,心理咨询。他不再刻意关注许兮若的任何消息,也绝口不再向共同的朋友提起她。他将那盆从许兮若公寓门口带回来的茉莉花(他最终还是折返回去拿走了它)放在了自己公寓的窗台上,小心照料着。看着那白色的小花在阳光下静静开放,散发出清雅的香气,他感到一种微妙的慰藉。这不再是为了模拟什么,或者寄托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仅仅是因为,这是一盆生命,一种美,与他内心那份沉重的“舍不得”和平共存。
向杰和龚思筝偶尔来看他,带来烧烤和啤酒,像过去一样插科打诨,但也都默契地避开了某个名字。他们能看到高槿之身上的变化,那种变化不是焕然一新的喜悦,而是一种从内里生长出来的、更为坚韧的沉静。他依旧话不多,但眼神里的空洞和挣扎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专注于当下事务的稳定感。
有一天,高槿之在素描本上画下了那盆茉莉花。他画得依旧不算好,枝叶歪斜,花瓣模糊。但在他放下笔,端详着那稚拙的画作时,心中却升起一种奇异的满足感。这是一种与他内心的潮汐和平共处的证明,是他自己在废墟上,一点点重建起来的内在秩序的微小印记。
他知道,战争远未结束。那些名为“舍不得”的潮水依然会定期涌来,冲击着心防。许兮若这个名字,依然是他生命中一道深刻的、无法抹去的刻痕。但他不再试图去填平沟壑,或者强行扭转航向。他只是学会了,如何在风浪中,更稳地握住自己的舵。
都市的夜晚依旧喧嚣而璀璨,如同一条无尽流淌的光之河。高槿之站在他的窗前,许兮若坐在“一米阳光”的茶桌旁,凯桥擦拭着手中的玉石,安安在酒吧里大声笑着……每个人都在这庞大的城市脉络里,沿着自己的命运轨迹,缓慢而坚定地移动着。
他们之间,横亘着沉默、误解、伤害、未竟的言语和复杂难言的情感。那场内心的战争,化作了无声的消耗,在各自的堑壕里持续。但与此同时,一种新的东西也在寂静中孕育——那是高槿之学会的与痛苦共存的能力,是许兮若开始面对的内心真实,是凯桥选择的理解与放手,是所有人,在经历了情感的惊涛骇浪后,对自身生命韧性的第一次确认。
寂静,不再是真空,而是充满了未竟之语和复杂情感的、沉重的回响。但这回响之中,似乎也多了一丝微弱的、如同玉石般温润坚韧的核,那是对真实的敬畏,对选择的承担,以及,在漫长黑夜中,独自前行时,开始学着信任自己内心那一点点、一寸寸生长起来的力量。
前路依旧漫长,迷雾未曾散尽。但至少,他们不再背过身去,假装看不见那些深藏在心底的、幽暗而真实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