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格局,说易守难攻一点也不为过。不过,必须要有水军配合。否则,东侧邗沟码头一旦死守,水面上的船只都可以床弩攻击东侧水门。护城河上一旦被敌船占领,更是可以用强弓弩箭都能射击到城墙之上。
水军,自然是有的。当晚,郑子龙率领的东府军水军便溯流而上,回到了广陵。随同郑子龙水军前来的还有从京口前来增援的五千兵马。
原本决定从京口调拨一万兵马支援广陵,但经过商议之后,做了调整。京口兵马不宜抽调过多。下雪之后,物资运送压力极大,后军兵马必须保证大军的物资供应。所以经过权衡之后,决定只抽调五千兵马随水军战船增援广陵。
而为了保证广陵会战兵马的数量,李徽决定动用后备兵力,便是队伍老兵召回的兵马,命陶定紧急从临海郡调拨五千退伍老兵就近增援广陵。
数日时间里,广陵城中集结了兵马两万两千余,外加民夫两万余人。加上城中百姓万人,当真是熙熙攘攘热闹之极。也幸亏广陵城池不小,巅峰时期曾屯兵十万有余,所以虽然人多,还是能够容纳的下的。
蒋胜和郑子龙做了战术上的沟通,水陆兵马需要配合作战,所以沟通是必然的。两人统一了想法,决意完成全歼对手的意图,在战术上做了精细的布置。蒋胜是第一次率领如此多的兵马作战,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但郑子龙则不同,他对此战极为渴望。之前水军被迫在瓜洲渡保护航道渡口,没有作战的机会,眼下此战正是郑子龙渴望的,所以他显得信心十足。
在战术设计上,郑子龙也是点子很多。而且他还给了蒋胜许多建议。甚至提及对方战败之后向何处溃败,要蒋胜提前做好追击的准备等等。
蒋胜颇为
惊讶,郑子龙提出来的一些方略和李徽信中建议自己的居然有些大同小异。而且从李徽信中和郑子龙的表现中,蒋胜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必胜的自信。这多少让蒋胜心中稍稍平稳了些。
正如李徽信中所言,紧张是必然的,但是不能怕。一旦怕了,那便必败。而适度的紧张恰恰是需要的。李徽说,就算是他,每次出兵作战,心中都是极为紧张的。
数日紧张的准备和调度之后,一切准备就绪。而桓石生的兵马也在十一月初二抵达。
首先抵达的是桓石生率领的三万步兵,他们在梁郡补充了物资粮草之后,携带辎重器械浩浩荡荡向东,花了五天时间抵近扬州以西二十里外。
不过桓石生没有急于发起进攻,只派出了少量兵马在广陵城池左近进行侦查。桓石生在等待水军从邗沟以北抵达之后协同进攻。水军船只从滁水进入淮河之后,需要绕行北侧一段路途,才能进入邗沟水道。因为重楼战船需要较宽的河道才能航行,所以必须要这般行军才行。故而绕行路程需要时间,一些水道甚至需要拉纤才能通过,所以耽搁了时间。
但桓石生并不着急,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对广陵进行侦查,确定进攻的方略。
坏消息是,广陵城颇为雄伟,防御设施完备,是一座坚固的城池,恐怕拿下此城破费周章,不是那么容易便够拿下。
但好消息更多。第一个好消息便是,城池之中守军看似不多,偌大城墙上空空荡荡,无论什么时候去看,也只有区区数千兵马。满打满算恐怕也只有万余兵马。
对于守卫这座大城而言,这样的兵马数量是完全不够的。己方三万步兵,加上水军一万多人,在人数上是绝对碾压的。
第二个好消息便是,在城头没有发现很多大型的守城武器,特别是最为忌惮的火器。斥候携带千里镜抵近侦查,发现城墙上火炮不过十余门,且分散四城城墙,根本不足为虑。这绝对是个利好消息。因为火炮是最令人忌惮的东西。
第三个好消息便是,邗沟上下十余里以及城池左近的河面湖面上都没有任何东府军水军的踪迹。这无疑让攻城的成功有了更好的保证。
桓石生的心情其实有些矛盾。他一方面希望能够发现对方水军的踪迹,那便意味着自己留在浦口的五千水军能够直扑瓜洲渡,断了对方运送物资的航道,打击那些物资运送船只。这将是东府军大军最怕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他希望顺利攻下广陵,并不希望对方的水军前来增援。因为一旦东府军水军增援,则攻城难度大大的提高。
现在看来,对方显然是更在乎渡口安全,似乎没有派水军前来增援。那便意味着此次攻城己方将会完全占据主动,不必同对方强悍的水军交手了。
初五日,桓石生的水军浩浩荡荡从邗沟以北而来,一百多艘战船几乎塞绝了河道。在东北风的加持下,船队快速抵广陵以东的邗沟水面。而桓石生也在当日午后,率兵马挺进道广陵城南的开阔之地。
当日傍晚,桓石生让人向城中守军射出战书,既事劝降,又是约战。城中给出了答复,表示要决一死战,誓死不降。桓石生当即命兵马摆开架势,将大量攻城器械开始装配,摆设在城下。
广陵之战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