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天气已经颇为寒冷。连续数日的寒潮南下,大风带来了雨雪的消息,第一场大雪随着淤积于天空的暗云的堆积而迫在眉睫。
寻阳江口,天色昏暗。水面上波涛翻涌,冷风扑面。江口处战船云集,蓄势待发。一艘高大的重楼战船之上,江州刺史,大楚水军都督桓石生立于船头之上,全服武装,披风猎猎。
数日前,桓石生接到了桓玄的诏书,命他率水军和姑塾兵马会合渡河进攻江淮之地,之后攻广陵直捣淮阴,抄李徽的老窝。
这个计划,其实早在李徽于徐州起兵之时,桓玄便同桓石生讨论过。桓石生认为可行,但其中有几个关键的条件需要符合。其一是必须将李徽大军拖在京城,形成对峙,让其难以回援。其二是东府军水军不会前来阻挠,因为上一次京口战事之后,桓谦大败。这表明东府军水军的战斗力已经不亚于己方。若是对方水军前来阻挠,则渡江北上的计划难以实施。其三便是一旦水军离开寻阳,则对鄱阳湖的封锁和对豫章刘裕的封锁便会放宽。刘裕有可能会乘机行动,在建康以西造成麻烦。
当初制定这个计划的目的是要彻底解决徐州的叛乱,解决李徽的东府军。所以在京城设重兵防守,派桓嗣率大军扫荡三吴之地,最终对李徽的兵马进行夹击,令其攻不下京城又后退不得。
这本是个主动的计划,但是今日桓石生接到了诏书之后,却意识到这个计划不再是主动的进攻歼灭徐州势力的计划,而是一种被迫为之的逼迫李徽撤军的计划。
李徽在京城以东连续多日炮击京城,火炮打到了内城之中,损毁了东门全部的设施,城中兵马和百姓死伤惨重,人心惶惶不安。原本认为京城固若金汤,现如今京城似乎摇摇欲坠。此番桓玄的诏书让自己出兵,完全是围魏救赵,逼迫李徽撤军之举。这已经背离了计划的初衷。
而不久之前传来的桓嗣在钱唐大败,被会稽郡起兵的谢琰的兵马痛击,最终不得不退守吴兴郡。东府军五千兵马又追到了吴兴,逼迫桓嗣不得不往京城撤军的消息传来,则更让局面变得恶劣。非但占领三吴之地,征兵进攻李徽的计划不能完成,反倒损失了大量兵马丢失了三吴之地的控制。这和之前计划的局面背道而驰。
在这种情形之下,桓石生感觉到压力巨大。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完成围魏救赵的使命,逼迫李徽大军回援徐州,解京城之围,而不能去考虑什么其他的条件成熟不成熟了。
桓玄在诏书之中说,刘裕不足为虑,暂时不必去管他。只要桓石生率军攻下广陵,李徽必然退兵。到时候,京城十几万兵马将会出城进攻,一路追杀,收复京口。只要收复京口,则粉碎了李徽的进攻。届时桓石生便立下了大功,他会重重的封赏于他,给他极高的尊荣。
桓石生嗤之以鼻,所谓的尊荣有什么用?关键是自己能不能做到这些。就算打到广陵,自己又能不能安全退回来。
但无论如何,桓石生知道这一切势在必行。目前的局势不容有太多的犹豫,桓玄给了自己十天的时间出兵,可见他的急迫。桓石生迅速整军,只用了五天时间便完成了准备。他留下一万兵马镇守寻阳,率领全部的一万五千水军准备行动。
虽则计划并非按照预想的那样,只是被迫仓促行事,但是此时此刻,看着江面上蓄势待发的数百艘大
小战船列阵以待的情形,
桓石生的心情还是颇为豪迈的。还好桓玄没有要求自己去进攻京口渡口,
断李徽大军的物资供应。只是率军进攻江北,还是颇有把握的。
“传令,全军出发,沿江而下,前往姑塾。”桓石生摒弃一切杂念,吁了口气沉声下令道。
号角呜呜吹响,大楚水军浩浩荡荡的出发。黑沉沉的天空,黑沉沉的翻涌的江水,寒风扑面。此情此景,让桓石生忽然生出了一丝悲壮之感。
“大楚立国才数月,终究需要我桓石生去挽救这危局。正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呸呸呸,这等不吉利的事怎能想?自己定要凯旋而归才是。怎会像那荆轲那般无能,白白送了性命。”
大江之上,畅通无阻。顺流而下的大楚水军从傍晚时分出发,经过两天一夜的航行,抵达姑塾。速度不可谓不快。而令桓石生最担心的枞阳县江面一带,居然没有任何东府军兵马的驻扎拦阻,畅通无阻。这说明,之前的情报是准确的。
为了保证京口一带渡口的物资安全,东府军水军全部集中于京口瓜州渡口,以至于上游江淮四郡之地的主要江道已经没有水军兵马驻守。那也说明,此次渡江北进的计划,将不会有对方水军的袭扰,将会极为顺利。
姑塾三万兵马已经准备完毕,领军的是桓嗣之子,吏部尚书、武卫将军桓胤。在桓玄登基之后,桓氏子弟自然大加封赏。桓嗣之子桓胤今年才二十二岁,却也已经荣登尚书之位。在父亲桓嗣领军进攻三吴之地后,桓胤前往姑塾代父镇守,和他一起镇守于此的是桓谦之子桓蕴。两人接到诏令,早已整军在江岸上等待桓石生的到来。
桓石生的座船抵达码头,桓胤桓蕴忙上船拜见。
“侄儿见过叔父,叔父一路辛苦。是否回姑塾歇息一番,并商议渡江进攻大计。”
桓石生坐在船厅之中,看着这两个堂侄儿,面色不悦。桓石生是桓豁之子,和桓嗣桓谦等人是嫡堂兄弟。桓胤桓蕴等人则是第三代了,也并不亲密。桓蕴倒也罢了,那桓胤年纪轻轻便借着他父亲桓嗣之力当了吏部尚书,而桓石生的儿子至今还是军中司马。而长兄桓石虔的儿子桓振也不过是寻阳太守之职罢了。这多少让人有些生气。
“陛下诏书你们都接到了吧,陛下要我们十日之内出征。今日已经是第八天的,岂能耽搁?渡江进攻的大计倒也不用商议了,我自有主张,你二人听命于我便是。”桓石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