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是最危险的时刻。虽则几大族主要人员都在徐州为官,这几年族中子弟陆续都到了徐州境内居住,但是作为大族根基之地,自然不可能完全放弃。产业和族人都在吴郡,根深蒂固,不可能完全离开。
比如吴郡顾氏的家主顾谦便一直在吴郡,还有族中数十户族人也在。此次李徽起兵,顾青宁的父亲顾惔便忧心顾谦等吴郡族人的安危,之前便请李徽想办法去将他们接来徐州。此刻兵荒马乱,据说桓嗣已经派出了部分兵马占领吴郡,恐对顾氏等大族不利,故而需要尽快前去解救。
另外一件事,便是派这五千骑兵协助会稽起兵的谢琰作战,击败桓嗣的兵马。这也是控制三吴之地的策略必须要做的事情。
半个月之前,李徽接到了来自会稽郡的谢琰派人送来的书信。谢琰在信上道:“欣闻弘度兄起兵之事,拜读讨逆檄文,瑗度心潮澎湃。我父毕生忠义为先,为大晋鞠躬尽瘁,一生尽忠。今桓氏逆贼篡夺大位,人神共愤。弘度起兵讨之,乃是顺应民意人心之举。当年受弘度和阿兄所托,北府军残部随我去了会稽。这些年,他们无不渴望为国尽忠效力的机会。两年前,我欲派诸葛将军,高衡将军领军前往徐州汇入东府军中,因司马道子命我率军助他,我自不愿受命于他。但弘度兄劝我说,兵马驻守会稽,当有大用。如今之局,正是大用之时。我已起兵响应弘度兄,但桓嗣兵马已至吴兴,我恐难以北进。若得弘度兄兵马相助,歼灭桓嗣兵马,当可尽拒三吴之地,断桓玄之补给,意义重大。当然,若弘度兄觉得不妥,我也可拒守钱唐,守住会稽。总之,一切以弘度兄安排行动。”
李徽接到了谢琰的信之后,便决定要派兵南下。当时虽然计划尚未成型,但是桓嗣的三万大军南下,定非谢琰的北府军所能抵挡,必须要救援。
其实这几年来,谢琰多次提出要让诸葛侃和高衡等人临北府军去徐州,加入徐州军中。但李徽都婉言谢绝,只让谢琰屯兵自保。原因自然不是李徽不待见那万余北府军旧部,而是当初谢玄临死之前把话说的很直白。谢玄说,他和四叔创立北府军是为了保护大晋,而李徽将来必然要反大晋,若是让李徽领了北府军,那岂非是荒唐之事。所以,当初李徽便决意不碰北府军兵马,不肯违背谢玄的心意。
但其实这几年来,李徽给于会稽的北府军很多资助。区区会稽一郡,养兵万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实上在回会稽的第二年,谢琰便遇到了财政危机,无法养兵。这些年,粮草物资的供给几乎都是李徽的供给,那支兵马虽远在会稽,但其实养兵之资和待遇都出自徐州。
李徽完全是从情感上愿意这么做的,从现实的角度而言,他大可任由北府军这支余部解散,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但是,那是谢安和谢玄的心血,有北府军在,李徽在情感上便仿佛觉得这是对死去的叔侄二人的一种交代。他们建立的北府军守着他们的老家会稽,守着东山,他们长眠的地方。李徽心理上也颇为安慰。
此番谢琰起兵响应,在李徽的意料之中。而且,会稽这支北府军也颇为重要。他们若能阻止桓嗣的话,对于整个大局是有益的。就算谢琰不写信来,李徽恐怕也要派人去联络他起兵。
这些北府军此番是为大晋而战,这也是他们该做的事情,符合谢玄的意愿,他们也应
(buduxs)?()该出兵作战。
不过,
很显然谢琰担心不敌桓嗣的兵马,
所以派兵协助是必须的。眼下大军即将攻城,派出五千骑兵前往增援,以东府军骑兵的作战力和那支北府军的联手,当可打败桓嗣。
初冬的寒风里,朱超石率领五千兵马连夜出发,向南而去。
……
东府军攻城的战斗尚未打响之际,三吴之地正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谢琰的兵马起兵之后便一路往北,欲攻占吴兴郡,进而占领吴郡,挺进京畿,以策应李徽的兵马攻城。但很快,他们便被迫于钱唐停下脚步。因为桓嗣率领的三万大军南下抵达吴兴,双方在钱唐形成对峙。
桓嗣的职责便是将三吴之地全部稳固占领,以方便从三吴之地征粮征兵,为京城输送战斗力和物资。所以,会稽郡的这支谢琰的兵马本就是他们的目标。
在得知谢琰起兵之后,桓嗣率军一路南下,和谢琰的兵马迎头对撞。不过,为了对付这支兵马,桓嗣的计划被打乱。他本是要从吴郡经过,将当地的大族势力一扫而空的。因为吴郡地方大族已经组织起了地方兵马,以顾谦和陆纳为首的吴郡大族,在九月底组建了以族人和佃农仆役为主要人员的一支兵马。在朝廷下令吴郡太守率领郡兵将资助李徽的吴郡大族全部缉拿的时候,奋起反抗,形势胶着。
而桓嗣本来是要去平复吴郡的乱局,解决这些大族组建的民团的,但谢琰的北上速度很快,逼得他不得不率大军直接前往吴兴郡,阻止谢琰的兵马北上。
桓嗣分出了两千兵马前往吴郡解决麻烦,他认为这两千兵马应该已经足够了。但他其实也不能分出太多的兵马。因为谢琰的那一万兵马是大名鼎鼎的北府军,桓嗣必须给于尊重。况且桓嗣认为,吴郡的局势不至于影响大局,先解决谢琰,之后便可解决全部的三吴之地的大族和他们引发的这些麻烦。
但桓嗣显然低估了吴郡大族在地方上的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