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少大量的正规的攻城器械,拓跋珪的兵马只能利用少量缴获的攻城车和攻城器械进行攻城。且魏国兵马在攻城战法上也基本上没有过历练,这帮草原大漠上的家伙,还只是习惯于骑马射箭冲锋陷阵。对于进攻城池的手段极其匮乏。器械和战法上的缺失,即便兵马数量超过城中守军数倍也无济于事。
十几次的攻城作战,历经一个月的时间的猛攻,不但没能攻下中山城,反而兵马损失了两万多人。要知道,在过去的两三个月里,魏军攻占了大片的土地和大量的城池,横扫而来,所付出的伤亡甚至不足三千人。
随着攻城的受阻,魏军逐渐疲惫。士气也逐渐低落。而进入十月中之后,天气逐渐寒冷,兵马已经有些吃不消了。大军从六月出征,那时候可是烈日炎炎的夏季,此刻已是初冬,兵马还只着夏天的衣服,自然是吃不消。
不过好在从平城到此的所有州郡都落入魏国之手,在没下雪之前,迅速的调集冬衣皮草前来换装还是不成问题的。但这需要时间和人力,需要让这些物资翻越千山万水前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主要的麻烦还不是这些,而是随着进攻中山城的受阻,大军无法继续向关东腹地推进。位于邺城的慕容德的兵马在进入十月之后异常活跃。在十月上旬,慕容德的一支兵马抵近中山西南,袭击了博陵郡的魏军一支搜集粮草物资的兵马,全歼了两千多名魏军。这让拓跋珪完全不能接受。
十月中,在经历了又一次的进攻未果之后,拓跋珪召集众人商议对策。
有将领表示,天气变冷应该暂时撤兵,等来年春暖之时再发动进攻。这样的提议被拓跋珪断然拒绝,并且严厉的呵斥。
拓跋珪告诉所有人,进攻燕国必须要一鼓作气,绝不能给对方以喘息之机。眼下若是撤军,便前功尽弃。谁再言撤兵,便立斩无赦。
太原公拓跋仪在思索之后提出了他的想法。
“大王,虽则中山久攻不下,但中山已是孤城,不足为虑。其城中兵马也所剩无几。既然眼下无法攻破,不如暂停进攻,围困中山便可。大军不能再中山长久耽搁,关东大片地域还未攻占。趁着下雪之前,不如分出数万兵马进攻邺城,同时攻占关东其他郡县,将邺城也困住。那样的话,我大军便不虞燕军骚扰,从这些郡县之中可搜集大量粮草柴薪等物资就
近供应大军,即便下雪冰冻也不必担心补给的问题。郡县城池更可驻军,免受冰寒之苦。困到明年春天,中山城和邺城之中的粮草物资必然耗尽,还怕攻不下么?”
拓跋珪思考之后认为这个计划可行。攻不下中山,却也不能让大军困在这里。关东之地,还有大片的区域没有攻占。邺城的兵马还在活跃,将他们堵在邺城,将其余郡县全部占领,就算攻不下城池,他们也只能困守孤城。
于是拓跋珪下令,以平原公拓跋仪和自己的舅父辽西公贺赖卢共同领军五万,向西南进攻邺城以及周边之郡,将邺城的慕容德的兵马压制在邺城。
虽然围困中山的兵马只剩下了三万多,但拓跋珪一点也不担心。慕容宝此刻只敢缩在中山,根本不敢出城作战。他若敢于乘机出城进攻的话,那便是自寻死路。
十月底,拓跋仪和贺赖卢率军一路往西南进攻,在连续击败慕容德的兵马数次之后,成功的将慕容德的兵马压制在邺城周边,达到了战略目的。
十一月初,一场风雪袭来,关东之地乃至北地严寒冰冻。双方的军事行动也戛然而止。拓跋珪本人也因为天气寒冷而回到太行西边的常山郡休整。在五个月之后,双方进入了对峙。
而对燕国而言,燕国社稷已经摇摇欲坠,比之寒冬更严酷的就是燕国如今的现状。无论是慕容宝还是慕容德,都被困于两座大城之中。虽暂时无虞,但他们都明白,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留给燕国的时间也不多了。
……
就在魏国横扫燕国,燕国苟延残喘之时,南方大晋朝廷的格局也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发生了迅速的变化。
桓玄终究不是能够隐忍之人,他率军东进,攻下建康,可不是为了让司马氏的江山能够继续延续,可不是满足于让自己掌控了朝廷的权力而已。他心中那个梦想一直没有改变,只是因为立足未稳而暂时的压制住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桓玄开始按捺不住自己的内心。卞范之私底下劝他先稳住自己,收拾人心,扩充兵马,打造战船,做好一切的准备之后再行事,不要急在一时。桓玄也知道急不得,但是内心里的焦灼和蠢动却难以抑制。
他开始一步步的往前走,甚至有些不顾吃相,不顾观瞻。甚至开始不顾卞范之的规劝,只想着往前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