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寒的抗旱水稻稻种,被大明从高丽引入,而从钦察汗国那边购买的黑麦种子,也被购入,北方卫所开始实验各种耐寒耐种的食物,改良卫所士兵的口粮。
南方卫所开始在大规模开始种植木薯,只是成材尚需时间,还得一两年才可支援北方卫所。
有蓝玉坐镇,陕甘的卫所官兵,也能吃到燕云之地卫所们标配的江淮和云南运来的折耳根干,此物可以替代一些茶叶的作用,通便消食,还有各种薄荷叶,藿香叶,此时的大明因为天气渐渐炎热,北方的降雨量少了,干草柴火不那么够用,火油配备不足,所以折耳根干还有薄荷叶这类东西饱受边关卫所兵欢迎,顺带着都畅销到了蒙古部落……
这些东西在这个时空的云贵川,还有江淮山区,一找一大把,很多蛮民夷民,就去采摘此物,卖给大明的南方卫所,再由驿站的商队带到北方。
百姓们有了经济来源,蛮民和夷民也学会了使用大明的宝钞,学会了汉语,学会了识汉字……
而西安发生的大事,远远不止这一点。
第一是朱标在离开西安之前,下旨宣布改西安为长安,封镇西京。
朱标本来就带着大明的玉玺,算是代替朱元璋在北方行使天子权力,而且此事也是早有预兆,不然作为帝国第三代中战功最彪炳的蓝玉也不会被派来西安。
长安,本是西安古称。
如今大明重归长安之名,乃是希望能够对西陲长治久安的,也有重现汉唐光辉之意。
第二件,就是大明广派探子,再请番僧喇嘛,说书人,商队,在青湟,吐蕃,以及漠北宣传大明即将开科举和武举,欢迎他们前来参考,尤其是前元的那些读书人。
无论中华,蒙古,色目之人。
但遵中华习俗,遵中国制度,皆可授官。
当年,洪武皇帝在平定天下之初,虽说前期喊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后面为了拉拢大量的汉化蒙古贵族,如李思齐,王保保这种,也专门下诏,对于遵循中华习俗,遵中国制度的,都视为华夏民族,一视同仁。
这在当时的北方影响很大,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北方的统一大业。
因为这是一种法理支持,就和大明在收复云南之后,朱元璋马上命令李善长招人编撰《云南志》一样。
如今,文物科举也不避讳少民,这是极大的心胸,甚至可以说,比大元还广阔。
人人都夸赞,洪武皇帝朱元璋有圣人心胸。
另一项影响深远的政策,就是公开劝降如今北元的皇帝天元皇帝,还有前元那些王宫贵胄,以及当年跟着元顺帝跑去北方大漠的那些北方汉族大地主们,快回来吧,大明全都发放安家费用,有才能且没有大过错的,选择优秀的一律原品录用,但是要分配到云贵川或者广西等地做三年土官儿,之后回户部统一分配。
这使得草原上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场景。
山西和陕西的丹门沁(货郎)们跳着各种担子,一边在大漠上各处蒙古王公部落中喊话:“明军托我给您带个话……”
大明朝廷声明,只要北元黄金家族投降,会给予他们优待,政府每年给予一定额度的生活费用,并且王爵相封。
至于当年跟着元顺帝跑了的汉人大地主,儒臣们,回大明投降的,如果有才能的一律按照原职任用,不愿意做官的,发放安家费用遣回家,若是家中田宅被占,大明皇家银行给予赔偿。
这如何能不让北方动荡……
能在中原安安稳稳的种地,谁稀罕在大漠吃沙子啊?
于是,北方各地都涌动起来。
大漠之上。
此地是大元鲁国长公主大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