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第74章 我朱雄英可是号称玉面实诚小郎君(第2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这其实也是如今大明的悲哀,南北方割裂太过严重,就拿洪武十五年的科举来说,北方几乎没有士子参加,唯一参加的几个齐鲁世子,也是太子妃吕氏这类最开始就投诚大明的儒门世家子。

而底层的耕读传家的小地主,还有富裕一些的大地主,都对科举持观望态度。

大明的经济发展越迅速,南北方的割裂越严重。

南方因为底子好,发展起来极快,北方因为特定的历史环境,幽云十六州遗落四百多年才回归华夏怀抱,不在北方重点经营,放一个能拍板,能做主,有决策权的中央政府,会出大问题……

强盛如唐朝,定都长安,却控制不了河北……

由此可见,两京轮戍,将北京定在北平的重要性。

这同时,也可以防止四叔朱棣做大。

毕竟,太子朱标亲自坐镇北平,谁都没话说,朱棣也只能乖乖让位。

李景隆深吸一口气,皱眉沉思了片刻,问道:“皇长孙殿下,太子移镇北平,定北平为北京,是否也意味着,我大明要对北方卫所军屯田下手了?”

朱雄英咧嘴笑了笑。

他端起一杯姜汤来,啜饮一口,吩咐大家也喝一点,免得着凉,这才道:“北方卫所田,之前两年一直不敢动,因为北方战事频繁。”

“如今,山西和燕地的老百姓,经过两年时间,愈加认可大明,你看山西的移民都顺利了许多,为何?景隆大哥你说说。”

李景隆笑道:“皇孙殿下这是考校我。”

他从兜里拿出一枚大明银元来。

摩挲着手中的大明银元,李景隆道:“我猜,主要是因为我大明皇家银行,开遍各地,移民者不管到了哪里,都能得到一笔宝钞补贴,我大明皇家说一不二,老百姓人人都认可朱明皇室这块儿金字招牌。”

“还有,就是咱大明九边的卫所军官们,这两年也赚了不少钱。”

常茂道。

朱雄英点了点头。

“现如今,我大明国力蒸蒸日上,北元和察合台汗国等国力则是日渐衰落,北元现在别说茶叶,就算是一口铁锅都造不起,全都得从我大明进口,他们买一口锅,需要用牛马羊皮来换,我们买他们的东西,给的都是宝钞,或者是大明银币。”

“久而久之,大明宝钞和大明银币通行天下……”

“如今才两年而已,还不太显示威力,咱觉得,再过几年,北元,察合台汗国,撒马尔罕,倭国,高丽,要么是自己出皇家银行,和我大明建立兑率互相兑换外汇,以此来冲淡我大明银钱的影响力,要么,就得跪着求着我们大明皇家银行入驻,否则,他们这几个国家的经济就得崩溃!”

李景隆长期主管西番贸易,对经济懂一些,此刻闻言大惊。

他略一思索,深感这大明皇家银行着实可怕。

常茂也沉思片刻,他眸子闪烁,低声道:“咱明白了,卫所的将官如今不需要贪墨土地了,因为土地不值钱,但是我大明宝钞值钱,而且这些年和北元还有察合台汗国通商,边境卫所的指挥过过手过路费,那就是一笔天大的银钱,他们如今不需要将目光盯在土地上。”

“还有淮西老人们。”

李景隆补充。

“淮西老人们之前都盯着那一亩三分地,各个在江南侵吞军屯田,恨不得家里搞数万顷田,结果大明皇家银行一出,再加上皇私合营商铺一出,又免了商税,淮西那帮勋贵侯爵才发现,经商比种地来钱快的多,如今各个都在合股筹备商队,要么走南海去买木材,进宝石,买粮食,要么走云南四川等地,给蛮民夷民卖香皂肥皂玻璃镜子,从那边买牛羊马猪,倒手回来就是大赚。”

“我听闻,如今应天府好些匠造房屋的工头,背后都是勋贵做东,寻了不少退伍老卒,在南京修建房屋,应天府好些新建的房屋,都需要良木,工材,多从安南,缅甸等地运来。”

朱雄英听的咧起了嘴。

南京真是,富贵迷人眼。

因为这两年大明皇家银行存款越来越多,而且老百姓对大明银币,大明宝钞的认可越来越高,皇家银行的信誉也越来越坚挺。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