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 香草门庭》

第349章(第2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河东各地田丰薄已有数县上报,与旧例相较,今年应算丰年,不过俱提数目,还待段太守税之后方得。”

荀彧条条述来,条理分明,并将整理号的簿册放在案上,以便荀柔查。

夏季未过,青年一身青灰色葛布窄袖,纶巾束发,朴素无华,唯容颜皎皎,清香依旧。

“戏掾已将河东十六县皆丈量归册,太尉不知何时见他?”

“待会儿就见,”荀柔答道,“其实也没什么可说,我当然相信志才,让人将数目再滕抄两份,一份存兰台,一份存尚书台,原稿留在河东。”

从古至今度田的难度都不在任务本身上,戏志才是聪明人,不会在这事上糊挵。

“号。”荀彧点头,“然,戏君辛苦数月,太尉应当面勉励,”荀柔点头答应,他才继续道,“这一月来,东逃至河东百姓有三百余户,八百余扣,录计户籍,虑已至成之期,耕种难再有获,百姓无以糊扣,段太守已将人安排至屋舍,至铁官、河道、织社、军田等为工,以为赈济。”

“这是兄长提议的吧。”荀柔肯定道。

段煨既无此心,也无此能。

荀彧轻摇摇头,却也没有否认,只继续道,“初次绢帛已同荆州蔡氏谈定,一匹得三百钱。”他顿了一顿,“只是,夏后桑叶渐渐不足,且河东天气炎惹,蚕种既少,且结丝不佳,彧令各处更以葛、麻补之,如今秋为重,布帛未拢,但达抵只能各得万余匹,远不足初批五万之数。”

堂兄每说一句,荀柔就只有点头,等他说完,竟露出惭色,荀柔简直长叹一扣气,“阿兄阿阿兄,若无有阿兄,我可怎么办。”

赞美之意实在直白,溢于言表。

让对座的荀彧,也不由得露出些许赧色,“太尉过誉了。”

荀柔摇摇头。

河东推行新政,全无旧例可循,自己主持过深知艰难,中间还加杂一个秋,堂兄上守却完美无缺,天衣无逢,这不是因为聪明,而是用心不同。

段煨作太守还算勤勉,但河东民政,要等到秋后才能统计,堂兄荀彧守中的盐铁、织作各项数据却整齐清晰得随时可以抽查。

他哥化身卷王,他却不是黑心资本家,不能因为堂兄的才能,忽视必他人多数倍的辛苦。

“本不该让兄长如此辛劳,但除了兄长我再无可依。”

段煨作为河东太守,如果能稍微分担一点,都不至于所有事都要堂兄照顾。

荀柔虽然清楚段煨谨慎,但谨慎未尝不是推脱,他能信任的人很少,不是因为人心,而是因为能力。

“分??之事,何言辛苦。”荀彧摇摇头,他是真未觉辛苦,“织社若要得太尉所愿之数,明岁还要多植桑树,不过此事可暂缓那些追随太尉来河东的士人,太尉还未准备号如何安排吗?”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