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师叔来教你做皇帝》

第256章 海上英雄(第2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耽罗距离高丽很近,高丽君臣如今有女真人撑腰,不会轻易放弃此岛。”韩庆之心里早有准备,立刻笑着给出了答案,“放眼大明,也就你我两个,能在此岛上站住脚。也愿意拼死守住此土。换了别人,未必肯来,来了,也在岛上站不住。”

这就是术业有专攻了。大明文官整体上嘴炮无敌,轮到上阵拼命之时,能鼓起胆子却没几个。大明武将如今擅长陆战的,还没被朝廷断送干净。但是,懂得海战的,却只有郑一官、毛文龙和韩庆之这个穿越客。

所以,只要大明皇帝还没糊涂到家,肯定不会另派他人镇守此岛。即便派来了,也顶不住高丽人和女真人的联手反扑。

而高丽如今已经做了后金的藩属,拿回耽罗,也算从敌人那里,替大明收复了旧土。对于刚刚当政,地位还没稳固的大明皇帝朱由检来说,有臣子从敌人那里收复疆土,绝对是一份厚礼。看在这份厚礼来得及时的份上,他暂时也不会辜负了韩庆之这个送礼之人。

“那倒是!”郑一官对自己的海战水平,向来信心十足,笑了笑,轻轻点头,“除非朝廷不想要此岛,准备将其再送给高丽。否则,除了你我兄弟,找不到第三个人能将此岛守稳。不过……”

顿了顿,他又用皱起眉头提醒,“有些事,你最好跟朱次辅事先交代一声。他对你期望颇高,而此番入阁,他最大的依仗,恐怕就是你!”

韩庆之当然知道,在朱一冯眼里,自己跟他的关系,就好比是戚继光和张居正。笑了笑,轻声回应,“郑兄说得是。我会通过朱次辅向朝廷上书,拿下耽罗之后,每年安置十万流民前去屯垦。朝廷只要保证流民活着抵达天津港,剩下的事情,我不需要花费朝廷一文一厘。此策,可以持续执行十年,并且,我可以立军令状。”

“每年十万流民,你疯了,他们吃什么穿什么?朝廷又从哪里弄那么多流民给你?”郑一官又被吓了一跳,瞪圆了眼睛质问。

“毛帅用区区一个皮岛,就养活了三十余万人。耽罗岛大小超过皮岛的十倍,气候也比皮岛好许多,我日子过得稍微紧一些,肯定养活得起。”韩庆之却不是心血来潮,笑着给出解释,“刚才幼玄兄担心,岛上的高丽人不服王化。我持续迁徙几十万大明百姓上去,岛上的高丽人就要么滚蛋,要么老老实实改籍为大明子民!此外……”

稍微顿了顿,他继续补充,“郑兄有所不知,眼下秦地、中州等地,已经连年干旱,很多地方,流民都开始成群结队攻击大户,抢夺粮食。甚至还攻下了好几座县城。流民不过是饿得吃不上饭才铤而走险,而一旦成了势头,就会把好生生过日子的人,也抢成流民,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朝廷眼下非但拿不出粮食来安抚救济百姓,反倒是因为辽东的事情,不断朝百姓头上摊派赋税。我身为武将,管不到朝廷的大政决策,每年接受十万流民去海岛上垦荒,却是力所能及。如此,流民不去做强盗就得以活命,大明,也能稍稍喘一口气儿!”

“北边有这么惨?”郑一官长期活动在大明东南沿海,根本不知道长江以北的情况,皱着眉头低声沉吟,“如果这样的话,鸡笼那边,每年倒是也能安置数万流民。就是不知道,朝廷愿意不愿意开这个口子。”

“所以,要通过朱次辅来上书。他初次入阁,位置不稳,其他事情未必说得算。但安置流民这种谁也不愿意揽的活,他如果能够挺身而出的话,肯定没人跟他争。”韩庆之心思转得极快,立刻就给出了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虽然前一段时间,他始终跟朱大典一道,为朱一冯入阁之事奔走。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却半点儿都不看好朱一冯入阁之后的结果。

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三个内阁大学士,还把其中好几个给砍了脑袋。朱一冯是个不错的上司,也算得上知人善任,但是,内斗却不怎么在行。

此人成功入阁,等同于半只脚踏入了鬼门关,如果韩庆之不想办法拉他一把,早晚他会被崇祯和另外几个内阁大臣联手推出去,成为某个事件,或者某项失败政策的替罪羊。

所以,用安置流民的事情把朱一冯绊住,是最为稳妥的解决方案。这件事情,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足够多,一时半会儿又看不到成绩,肯定没人跟朱一冯争。而通过安置流民,一方面韩庆之这边可以得到大量青壮劳力和优秀兵源,另一方面,朱一冯也能积累起足够政绩和人望,十年之后,哪怕崇祯想要找借口杀他,都得考虑考虑全天下百姓的悠悠之口。

“慕云,你海外拓土,为朝廷分忧的打算值得称道。但是,也不需要一下子,就跟朝廷立下十年之约吧?”黄道周对大明北方地区的灾情了解较多,在旁边沉吟了片刻,忽然低声提醒,“时间越久,面临的变数就越多。此外,万一朝廷从中尝到了甜头,要求你接纳更多流民,几十万你能应付得过来。若是一下子塞给你好几百万……”

“除了耽罗之外,还有个地方,可以安置大量流民。此岛叫做虾夷,长期受倭寇劫掠之苦。如果能在耽罗站稳脚跟,我就会逐步向北,拿下此岛。然后,再拿下咱们约定的苦兀。”韩庆之想了想,认真地回应,“我粗略算了一下,十年时间已经是短的了,二十年都不算宽裕。”

“这——”虽然最近跟在韩庆之身边,一直在恶补海上知识,黄道周仍旧不知道虾夷在何处。瞪圆了眼睛,无言以对。

“你还想拿下虾夷?那地方我知道,冷得能冻死个人。”郑一官的眼睛,再度闪闪发亮,笑着拍打船舷。

“那地方,冬天不比辽东冷。并且,从来都不缺水。秦地和中州,因为大旱活不下去的人,去了那里,只要能砍柴取暖熬过第一个冬天,接下来过的就是神仙日子!”韩庆之看了他一眼,柔声补充。

“那倒是,有办法生火,人就不会冻死。而没有水,人和庄稼都受不了!”郑一官立刻被说服,笑着点头。

“将军,在下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阎应元年纪小,对海上的事情了解不多,先前一直在侧耳倾听。此刻见韩庆之将规划做到了二十年后,忍不住轻轻拱手。

“你尽管说就是,咱们定海营,没那么多规矩。”韩庆之一直对此人寄予厚望,笑着出言鼓励。

见韩庆之对自己如此重视,阎应元更不敢隐藏自己的担忧,又认真地组织了一下语言,才正色提醒,“将军能替天下万民而谋,在下佩服。但是,将军刚才,却没考虑过朝廷的反应。甭说二十年,近五年的政策,都很难保证不出现变化,哪怕朱巡抚身居内阁。”

这话,算是提醒到了点子上。大明朝最近几年,皇上换了好几个,内阁大学士,各部主官,也换得如同走马灯。每换一拨人,就会换一个执政思路,做出的任何决策,都缺乏持续性。韩庆之刚才的规划听起来虽然完美,但能不能保证朝廷不拖后腿,却很难说。虽然,从最开始,韩庆之就没打算要朝廷任何钱粮做支持。

“是啊,贤弟,朝廷做事情,未必有长性。此节,你不能不仔细考虑!”郑一官原本还兴致勃勃,听了阎应元的话,眼神立刻黯淡了下去。

从某种程度上,韩庆之跟他,都算是朱一冯的人。韩庆之拿下耽罗和虾夷等荒岛,安置流民的计划如果行不通,他拿下鸡笼之后的诸多计划,也有可能会半途而废。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