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师叔来教你做皇帝》

第255章 海上生明月(第1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慕云,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黄道周闻听,彼此差点没给气歪掉,质问的话脱口而出。

的确,在大明,有人接到朝廷的委任,可以不奉诏。甚至刚刚登基的信王,也是拒绝了三次,最后才在百官的“恳请”之下,“勉强”答应成为大明天子。可那是信王和文官的事情,跟你一个武将半点儿关系都没有!

在大明,作为武将,接到升官的圣旨推三阻四,往好了说,是不识抬举。往难听了说,就是抗命不遵。而抗命不遵,按照军法就该斩首处置!

“将军,敢问您为何不想奉诏?”站在旁边的阎应元担心黄道周的态度惹韩庆之生气,赶紧拱起手,小声请教。

他不说话,韩庆之差点给忘了,此人是个文武全才。按照另一个时空的历史,此人曾经带着一支临时拉起来的乡勇,就死守江阴八十余日,打得十倍于几的清军抱头鼠窜。能在乱世之中,让满城军民齐心协力如斯,怎么可能是个简单的武夫?

黄道周身上书生气重了些,在不奉诏这件事上,未必能给自己出谋划策,阎应元读的圣贤书没那么多,应该懂得灵活变通。

想到这儿,韩庆之笑了笑,带着几分无奈解释,“丽亨有所不知,三年前,我还是个海上饿殍,亏得定海营总旗郑九叔的搭救,才侥幸留下了一条小命儿。而此后,我却因为运气好,平步青云。俗话说,跳得越高,摔得越重。我根基如此浅,骤然被提拔到那么高的位置上,不一定是好事。万一辜负了圣上了信任,我自己身败名裂也就罢了,大明北方海防,就要毁于一旦。”

“慕云不必如此客气,你的海战本事,天底下未必能找出第二个来!”黄道周闻听,立刻相信是自己刚才误会了韩庆之,赶紧出言鼓励。

“幼玄兄此言差异!”韩庆之果断摆手,快速否认,“不是我海战本事强,而是我的船比别人好,炮比别人打得远且威力大,给弟兄们军饷发得足。而船坚,炮利,军饷足这三项,却离不开我在福建的基业,定海炮厂,定海船厂和定海商行。我如果离开福建,说实话,万一有人插手我船厂、炮厂和商行,就等于掘了我的根。届时,无可用之船,无可用之炮,无可发之军饷,我拿什么去跟野猪皮的子孙周旋?”

“这……”没想到韩庆之后顾之忧如此沉重,黄道周立刻没了词,皱着眉头沉吟不止。

“圣上,圣上既然委你以重任,理应拨付足额的钱粮……”阎应元终究比另一个历史上死守江阴时年轻太多,没经历过官场的吊打,想了想,一厢情愿地提醒。

然而,话说了一半儿,他就红着脸将后半句憋回了肚子里,随即,摇头叹气。

刚刚跟着韩庆之给毛文龙送了二十万石白米过去,他还能看不到,东江军的落魄模样?那还是直接为大明威胁女真人后背的前锋呢,都饿的采野菜打鱼为生了。轮到登莱,贪官们岂不是克扣起来更是肆无忌惮!

这不关皇上的事情,皇上再圣明,也不可能管到具体的每一件事。大明朝的贪官污吏一直就这么嚣张。韩庆之如果根基深,他们还会有所忌惮。偏偏韩庆之的根基,连毛文龙都不如,贸然离开福建去登莱,跟鱼儿离开了水有什么分别?

“唉——”韩庆之也跟着叹气,皱起眉头,冥思苦想。

他身边一直缺乏合格的幕僚,想要培养,也来不及。这次陪着朱大典去南京献俘,幸运与卢象升、黄道周、杨文璁、袁枢等人相遇,心里立刻就有了拉四人到自己帐下的念头。其中卢象升已经是候任的知府,袁枢是巡抚之子,一时半会儿,他还拿不出来足以匹配二人的位置。而对于黄道周,杨文璁,他却没有这层担忧。

所以,在一路上,韩庆之就有心将黄道周当做谋士来使用,杨文璁,则被他定向为后勤方面专业人才。

眼下他不想奉诏去登莱上任,自己心里头其实能拿出很多办法。但是,他却不想直接说,而是希望黄道周能够尽快承担起谋士的责任。如果黄道周不行,则阎应元的未来发展方向就要做一些调整,从领军出征的前线大将,改为文武兼顾的大明“徐茂公”。

“既然慕云后顾之忧这么重,为何不写信跟孙督师求援?以他的心胸和地位,应该能帮你找出解决之道?”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待,沉吟了大约十分钟后,黄道周终于想出了办法,低声提议。

“从这里写信去辽东,快马加鞭,恐怕也得半个月。钦差能再多等半个月么?”阎应元闻听,不待韩庆之表态,就低声指出了其中疏漏。

黄道周摇了摇头,继续低声补充,“那就双管齐下,一边写信去向孙督师说明,请他帮忙斡旋,劝说圣上收回成命。一边给自己找一个可以不奉诏的理由,比如,亲人病重之类……”

话说到一半儿,他忽然想起,韩庆之是被人从海上捞起来的,在福建不可能有什么长辈。又迅速改口,“或者,有倭寇入侵。为了保卫大明疆土,无法及时奉诏!”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