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祯眼中的孔融,不是古板老夫子,而是一位妙语如珠、言谈有趣的洒脱学者,并非蔡邕那种风格,更近于祢衡。
难怪两人能成为朋友。
孔融眼中的张祯,则是智慧通达,神韵天成,气度不凡,简言之,负担得起大汉朝堂。
对彼此的印象都极好。
张祯还带他去皇庄实验田,看了培育中的北海三号。
又告诉他,北海三号有望成为最高产的稻种,惠泽天下。
而这都是因为他当初送来了野生稻谷,他于社稷、于百姓有大功。
孔融愕然,望着实验田中正处于灌浆期的稻谷,先是大笑,后是大哭,继而又拍手大笑。
张祯知道这是名士风范,稳得住,陪同的氾先、卫成、张五郎却以为这老头犯病,吓了一跳。
离开皇庄时,孔融拍着张祯的肩,笑道,“世间多豪杰,多英才,真正在意民生疾苦的,唯子一人!”
张祯正色道,“先生若不在意民生疾苦,那年又怎会送野稻?”
孔融由衷叹道,“我比不得你!”
他送野稻,只是恰巧找到,顺便送来。
她率人培育北海三号,却是殚精竭虑,用心良苦。
张祯:“众人拾柴火焰高!”
孔融凝视着她,“所以重建太学?”
张祯:“是!”
孔融连赞三声大善。
是年八月一日,大汉太学正式重开。
恢弘的编钟鼓乐声中,三百八十二名男生、一百零九名女生,身着朝廷统一制式的青、白两色太学服饰,从清明门鱼贯而入。
每个人心里都很激动。
尤其是女生,目光相触时,都是抿唇微笑,神采飞扬。
张祯觉得她们很美。
所有博士到齐,也都穿着黑红相间的繁琐礼服,非常隆重。
开学仪式上,太学祭酒蔡邕致辞,刘协和张祯也勉励一番。
太学生们深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