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261章 西沙来信(第1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第261章西沙来信

十多万字的稿子看完不容易,何况李小林要精读细看。她花了两天时间把这一部分看完,又转交给编辑部其他人看,共同出具了一个审稿报告。

他们什么意见呢?

如余切所料,很喜欢《潜伏》的故事发展,但是对“李涯”这个人物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

“李涯”这个角色有勇有谋,甚至有信仰——果党的信仰,这样一个角色在八十年代出现,恐怕要比余则成是个军统出身的男角色还要麻烦的多。

这实在是胆子太大了!

李小林得知余切在沪市制片厂的员工宿舍写稿,带领一帮人搬了一台电风扇和几斤冰西瓜过来。当时从沪市城内到普东这边需要坐摆渡船,她们因为人太多,闹得阵仗很大。《收获》杂志是沪市文艺杂志的大本营,吸引了一些漂亮的女大学生来做编辑。这些女孩青春靓丽,穿着也很有书香气质。

一到门口,莺莺燕燕,整个屋子都香的。

余切最近看女人都看麻了。现在杂志社的编辑,越来越倾向于招些女编辑。

宫雪的妹妹宫莹在帮姐姐盯梢呢,顿时眼睛就瞪圆了。不是,一个古孜丽努尔还不够,现在还有几个女大学生?

这什么情况?

宫莹提了一盒水果,硬着头皮往余切的宿舍钻:“砰砰!”

“请进。”

一进门,宫莹快速打量一番里边儿的女编辑们——啊!长得真好看,都是富养出来的本地女大学生。和电影明星也差不了多少了。

李小林挺好奇:“这位同志是谁?”

“宫莹。”余切说,“电影女演员宫雪的妹妹。她俩都是沪市制片厂的演员,还有个疆省的女演员……都住在这个员工宿舍,是我的邻居。”

宫莹拼命点头。“我们厂也是余切……余老师的合作对象,他的小说是我们厂来拍摄的。”

屋子里面人太多,凳子不够用,宫莹到处找人借,又弄来了几把瓜子分给大家吃。新搬来的电风扇在茶几上杵着,插上电,呼啦啦猛吹,整个房间都凉快了。

李小林又和余切东扯西扯一半天,感觉差不多了,才道:“余老师,咱们为什么要写李涯这个人物?”

余切反问:“为什么不能写?”

李小林说:“我们之前把余则成的背景,设置为军统的情报人员,已经很大胆了,好在剧情安排的特别巧妙,余则成也不做什么坏事,很快进入组织的怀抱,所以小说发布之后,大众并没有对此做出什么批评。其实我们一度胆战心惊,生怕有人上纲上线。”

“但李涯这个人物却不一样了。在这之前,我们还没有过正面写敌方特务的,发布之后,恐怕要受到一些质疑。”

余切说:“这是因为你现在还没看到结局。各司其职,各为其主,李涯是个悲剧性质的人物,某种程度上,他正是没有遇见过左蓝的余则成。他本可以为这个民族和国家也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他的悲剧,不应该只是责怪他本人,我希望借由这部小说,让大众看到谍战的复杂性。倘若历史上,对方全部是一些猪脑饭桶来组成,这无疑和事实不符,也消解了谍战的严肃性。我们之所以胜利,不是因为别人无能,而是因为我们更有能力。”

李小林思考了一番这个话。

八十年代,许多来自海外的富商来内地进行投资,许多人正是当初跑出去的“敌人”,社会上需消除这种长期的敌化宣传,文艺作品在此时亦出现“破冰”的情况。

《血战台儿庄》就是这么一部作品,这是第一部以国军视角描写其抗战正面功绩的电影。

文坛也有类似的事情,沈聪文和流亡海外的女作家张艾玲原先被大陆文坛所忽略,因为他们的作品中,阶级性和立场并不强烈,甚至于是持有相反意见的,而在这之后,文坛逐渐关注他们作品的文艺价值,并最终于几十年后实现两级反转。这两位竟成为民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钱忠书本人就特别喜欢胡适之,反而对鲁迅并不感冒(传言是他认为鲁迅对发妻不好)。改开后,大陆久违的出版了胡适之的杂文集,钱忠书和朋友的聊天中,毫不避讳道:“胡适之的名誉终于被恢复了。”

然而,就算是有这样的趋势,敢于这么写也是要冒风险的。

李小林说:“我希望你能写一个创作的见解,把你的想法阐述上去。我们一起刊登到《收获》上面。”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