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切名下的几乎一切小说,都被拿出来分析影视化的可能性。《出路》、《未婚妻的信》这些小说最受欢迎,八字儿还没一撇,就有在燕京本地考察的东南亚富豪,出十万买这一部片子的改编。
余切拒绝。
他要把片子,留给大陆的导演来拍。
——这消息又上了新闻,大众津津乐道余切不为五斗米折腰,殊不知他是嫌十万块钱太少,得加钱。
马识途住在余切家里,可以说把这一切看的很清楚。余切在家中购置乐器,买古董,买书画……他的朋友都来他这找他。
不仅如此,因为要回的信多到放不下,余切还开始购买京城其他地方的房产,一连买了三套。
最近的那一套就在景山公园,几乎和故宫就是墙挨着墙。假如装修好了,住进去,再去打桥牌简直是走路就能到。
马识途感觉余切现在往来无白丁,似乎是飘着的,他总想让余切沉淀沉淀,写出一些更加伟大而朴实的小说,但是却找不到什么好的切入点。
《小鞋子》、《落叶归根》只应该是一个开始。
余切正进入一个真正的大师阶段,就像是他随手写出的日元援助报告文一样,他深谙读者心理,又融会贯通了商业技巧,使得他总能轻而易举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就在这天,余切又被喊去打牌,见到了另一个人物——林炳南。
林炳南是水利专家,水利研究所的老大。目前正带领全国许多专家研究泥沙淤积的问题,他写了很多份报告传回中央,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他写到了余切论文中“日元基建贷款”的事情。
上面很重视这个事情,也很重视余切论文的见解。于是安排他们俩见面。
真正的事情来了。
一见到余切,林炳南却没有提日元贷款的事情,而是说到《小鞋子》电影。
“余老师,我来首都看了两遍你的电影了,如今到处都是要看电影的人。阿里妹妹真可爱,你写的故事也真精彩。”
“过奖过奖。”
“我看过你很多小说,最喜欢你写的‘移民’系列,因为我早年就出生在马来西亚,青年时期又在美国留学……我最知道你要表达的,但是我认为,我心中认同的才是我的家。”
“是这样的。”余切没否定林炳南。他呢,一般都是不否定读者的理解。
林炳南讲这件事情:他后面的报告中,可能要根据余切的论文,引用更多的内容……如果可以的话,也希望余切能再深入研究。
余切答应了。
广场协议是九月份签订的,余切都不需要做啥研究——那新闻一出来,国内学过基本经济学的都知道日元会涨价。
林炳南道:“余老师,我们从前没有独立运营过这么大的工程,改开后也很少有西方国家大规模的援助我们进行建设,我们缺少很多经验,原先以为缺少的是工程师,现在发现小说家、经济学家也是缺少的……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余切听到这话,相当惊讶的看了林炳南一眼。
在这个问题上吃的亏,恰恰是苏系国家的整体问题,这事儿理解起来很简单,因为苏系国家原先根本是没有“货币”这个概念的,所以在货币方面的运作是国内一部分经济学者的盲区。
林炳南已经能预料到这种状况了,他无不担忧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