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余老师还有这么霸道的时候?
四月下旬,《人民文学》出刊,在这一期上刊登了徐驰的《人们想要成为余切》的报告文,文章发布之后引发轰动,无数余切的读者们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余切。
在他们的想象中,余切忍辱负重、经济拮据、品性高洁……而在徐驰的文章中,塑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文豪形象。
该文洋洋洒洒数万字,前面回忆了一番余切童年到大学之前的经历,在这还和《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报告文差不多,读者以为一个“圣徒”一样的文豪即将出来,之后就截然不同了。
这篇文章,破天荒的描述了余切获奖前后的生活状态,或者说他的创作过程。徐驰试图探讨余切为何被人喜欢。
余切首先是一个各方面都存在天赋的天才,好奇心驱使他从事了某行业。
徐驰写道,“余切一般不爱做饭,喜欢下馆子,如果他想要做饭,一定要做到非常好,我有幸尝过几次,但他并不热爱厨艺,而是因为不愿比一般的厨师差。”
“余切每天都要锻炼,大口吃肉,他有十分健壮的体魄,这和我写过的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都不一样。”
“余切曾受到军区领导的嘉奖,前去领奖,不少战士们好奇余切的枪法如何,他当场试射,随后脱靶,战士们哄堂大笑……但余切苦练两三天之后,他的枪法已经有模有样,之后,他参加此类活动时,总是要找机会练枪;半年之后,余切再一次回到该部队试射,这一次他拿到了很好的成绩。”
接着,余切的思路异于常人。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写出了新作《霍乱中的爱情》,以沪市师范的黄锦炎为代表的译者团队正在翻译这一巨作,他们写信给余切,希望余切再一次为小说写一个勘误……余切为了这重新学了一遍西班牙语,新学了葡语,我以为他学这些是为了用国外资料来论证自己的看法——但他写了一封国际长信寄到了哥伦比亚,马尔克斯处。”
“余切说:与其做研究,不如直接问本人。马尔克斯随即回复了余切那些问题,余切以马尔克斯的来信为蓝本,写了一个勘误登在《外国文学研究》上。有的拉美文学研究者初看之下非常震撼,认为余切胡编乱造,直到最后一行写明他是从马尔克斯那里知道的,大家顿时哑口无言。”
徐驰也写了余切优渥的生活条件,写了余切创作小说时的写意自然……他有这样的天分,也有这样的才能,然而到了报告文的结尾时,该报告却忽然一转前面的轻松,写了一件让余切也感到焦心的事情。
这就是国内当时因为报道产生的获奖误解了,面对这种可能影响他文学生涯的事情,余切最终选择了沉着应对,既照顾了国内的情绪,也没有使得事件恶化。
压力全由他一人承担,聂伟平、钱忠书等人仅仅是作为旁观者都快要崩溃了。
徐驰写道:“余切用少年人的意气,做了一些伟大的事情;我们这个社会很多大事往往是这样的人来推动的,这些人有超越常人的能力,却保留了自己的锐气;人们为什么喜欢余切?因为人们想要成为余切!”
报告文发布之后,立刻成为徐驰新的代表作。除了《人民文学》之外,多家报刊杂志转载这一文章,即便是对文学不感兴趣的普通人,看到这篇文章,也会喜欢上余切这个人。
四月份的中国大地呈现出不一样的气候,在东北,一些地区还没有从冬天转变过来,仍然有零下十多度的天气,读者们坐在火炉旁边,用萝卜一样的手指头,一字一句的阅读徐驰这篇报告文,一个活着的大朋友余切映入他们的脑海;在南方,靠近珠江流域的地区已经开始有二三十度的天气,来这闯荡的年轻人身着单衫,憧憬的看着“余切”在日本“大放厥词”,拿到不菲的稿酬。
谁今天不想成为余切呢?
倒卖玉米发家的闯爷们可能会慨叹一声:老子要是能写小说,我哪里需要干投机倒把的事情?
曾几何时,《哥德巴赫猜想》扭转了人们对于科研工作者的看法,而现在,《人们想要成为余切》一文,使得大众重新看待作家这一职业。
无数封信件寄来,表达了自己对于“青年榜样”余切的崇拜,姑娘们写信来表露爱意,一些文学上的“民科”,写信来和余切争论“马尔克斯也不懂马尔克斯写的小说”,让余切烦不胜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