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217章 徐驰的报告文学(第1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第217章徐驰的报告文学

在燕京,学生们自发的成立了宣传“脊髓灰质炎”的协会,他们瞄准了准备回乡的大学生,让他们在回乡的列车上,带上《十月》这一期小说,向乘客们宣传这一罕见的病症。

即便没有能筹集到善款,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病症,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家长们也为了小说而感动,愿意捐出几毛钱几块钱,他们把捐钱这件事情,当做教育孩子的最后一个环节,他们找到了残联和儿童基金会,得知正在筹备类似的项目,只是还需要时间来审批。

因为一个小说,创造一个捐款名目,这在过去是没有先例的,而且还不知道会引起什么后果。

作家徐驰受到作协和社科院的邀请,记载余切从提名到前去日本的这最后一个月,他原先打算写一篇远胜过《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余切这个人无疑比陈景润要有人格魅力得多!他的朋友遍天下,他的外貌帅气,他还是个人见人爱的大学生!

但现在徐驰却遇到一个渐渐产生的难题:

余切本身已经很有名气了,不少人已经很喜欢他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体现出他报告的价值?

让一个英雄如何再完成对原有形象的超越?

难,真难。

徐驰对于写“余切”为主体的报告文很热情。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写《哥德巴赫猜想》时,人们纷纷说“陈景润”这个人是个是非之人,有争议的人,不必要写他。

又说徐驰对数学定理一窍不通,他写陈景润的报告文学,难度很大!

然而,徐驰却完成得很好。

这次作协和社科院对他寄予厚望,他是带着任务来写报告文的。社科院的副院长钱忠书说:“我们社会上仍然有瞧不起作家的思想,认为他们是臭老九,认为他们的思想不干净!加之有些作家自己也养成坏习惯,让人讨厌!《哥德巴赫猜想》扭转了人们对科研工作者的坏印象,使得社会开始同情科学家,崇敬科学家!但是,有关于作家的《哥德巴赫猜想》,却至今还没有出现!”

《哥德巴赫猜想》当初刊登在《人民文学》第一期,本身就带有一些宣传的想法。徐驰是奉命写文。这篇文章的出现并非偶然,“陈景润”和“徐驰”都是被层层选出来的。

“我们一直等待着那个人出现!”钱忠书对徐驰说。“余切和陈景润有些相似。陈景润是数学家,余切是文学家,陈景润有个老师华罗庚,而余切却有个老师马识途。”

“而且,余切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他也善于和人沟通,他也拿到国外的大奖提名,请你一定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报告文来,写出一个品性高洁的青年作家!让社会上残存的某些轻视作家的风气得到扭转!”

钱忠书是徐驰遇到的第一个人。

而后,徐驰又遇见了英国当时的驻华大使柯利达。柯利达经常参加大陆举办的文艺活动,对这些东方艺术津津有味。他听说余切要被人写报告文了,熟知这个国度体制的柯利达,辗转联系到了徐驰。

柯利达说:“在你们国家的作家中,余切是一个真正有水平的人。为什么?因为我一个英国人能看得明白他的小说!有时候我看了《未婚妻的信》我恨上越南人,我看了《出路》恨上我们英国人自己!”

“请你务必要写出一篇好文章,几年前披头士乐队分崩离析时,我看了相关报道和纪录片,已经预料到了约翰列侬的结局——他要么被极端乐迷杀死,要么自己走向自我毁灭。”

“我对余切这个人很感兴趣,某种程度上,我也是他的忠实读者之一。他年少成名,我关心他会变得怎么样。”

徐迟顿时感到自己的任务艰巨。人们在自己心中有不同版本的余切,他已经是近乎完美的一幅画,并不像声名不显的陈景润那样。

第三个和徐驰谈到余切的人,是余切自己。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