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1 第1章 余切的决定一(第1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第1章余切的决定一

1983年夏天相当炎热,万县太白岩脚下,一株黄桷兰树前围着一群市民,大家都仰着脸瞧着树干上粘贴的布告。

布告上说:《红岩》杂志社征求文学作品,每千字五元起,下面盖有鲜红的大印。

五块钱,可以买三斤猪肉,或是十斤鸡蛋。

作为川东门户,万县地区的月工资水平在30元到60元之间,这是城镇里的水准,乡村地区更低。

一本《红岩》杂志要四毛钱,并不便宜,但布告面前,却有不少定期购买《红岩》杂志的市民,当然也包括其他文学杂志,《当代》、《昆仑》以及《川省文学》等等……

这是一个《安娜卡列尼娜》这种严肃文学动辄卖出几百万册的时代,大量“纯”文学杂志得以畅销,广大群众对文学的热情难以想象。

即便物质再怎么贫乏,人们也舍得购买一些消遣。

不少家庭省吃俭用也要买收音机和电视,它不单是人的饥饿问题,而包含了对精神世界的复杂追求。

——

余切从人群中挤出来,找到他那二八大杠,拨了下铃,匆匆往邮局骑去。

他要寄送的,正是这次征文的投稿,一篇名为《天若有情》的中篇小说,十来万字。

得益于刊物和出版条件的变化,大量二三百页页码的文学期刊创办,中篇小说很吃香。

比如管谟业的《红高粱》、李存宝的《高山下的花环》,阿成的《棋王》,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稿费也很不错。作家在这时候是有钱人。

余切有个四十年之后的灵魂。

上辈子他是小有名气的网文写手,正在攻读自己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前身则是复读两次考燕大却总是棋差一着的同名同姓倒霉蛋,于高考前夕眼前一黑,挂在了自己的课桌上。

余切继承了这位的遗愿和记忆,前几天,他如愿拿到了燕大的录取通知书。

读书和写作在这个年代的性价比很高。

大陆今年毕业第一批完全本土培养的博士生,这些人后来成为学术界的泰山北斗。

文坛则诞生了一系列知名作家,正处在有史以来的最好时代,产生了和读者前所未有的亲密关系。

这次投稿的《天若有情》,是一个后世看来普通的商业故事,剧情、人设相当程序化,放在眼下却会有奇效:

【华弟挟持了港地来投资的富家女乔乔,两人意外生情。】

【尽管身份悬殊,乔乔仍选择跟随华弟。然而他们的生活陷入危机,被迫走上逃亡之路……】

原剧情出自7年后的1990年在港地上映的同名电影,余切保留了其中爱情的主线,删去了过多的暴力和涉黑元素,华弟不再是个社团人士,而充其量只能算个争狠斗勇的小混混。

故事的最后一幕,富家女正准备和华弟结婚,然而华弟却在当晚搏斗中大脑受钝物击伤不治。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