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讨好了何知府,无疑是和提学作对,还想通过院试?
提学是有资格查看府试考卷的,所以想要蒙混过关都不可能。
你以为是考试,其实是站队。
选变法,那就过不了今天。
选守旧,那就没有明天。
有些官宦子弟都打算弃考了。
这道题太难,不会做啊!
至于许多不知内情的考生,反而倒是没有烦恼,只是他们专研八股,大都不通经济,能写出的见解都很浅薄。
这考题本是士绅子弟的优势,却限于知晓内情,不敢随便下笔。
严山自然属于有消息渠道的,禁不住眉头紧皱。
而徐青没有什么负担。
女师父都帮他打通何知府的天地线了,他不选何知府行吗?
至于提学那边,则是后面的事,不是没有解决的机会。
有女师父的关系在,总能给他一个狡辩的机会吧。
徐青神情泰然,开启“绝对专注”状态,灵感如潮涌,提笔落下破题第一句: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只这一句,已经是当世此题中,第一流的破题。
无他,这是徐青前世看过的一篇殿试文章,状元写的破题。
有这顶级破题开路,灵感源源不断,徐青更在文中糅合了共同富裕的理念。
给后面向变法派狡辩,留下暗手。
不过,这只是伏笔。如果没有经典的长篇大论,自然是圆不了的。何知府即使看出,也不能拿出来说事。
关键是整篇文章,属于徐青这段时间积累的爆发,更有状元文章的破题。
这破题,虽然没有“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那种历史顶级破题的气势,在当世也是足够惊艳了。
何知府精力极好,这次府试选择当面阅卷。
徐青写完之后,没有贸然交卷。
看了看风向。
等到前面交卷的人,足足有十个后,徐青才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