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卷官是内阁五位大佬,以及三位翰林院官员,八人共同阅卷。
一般来讲,阁老不仅仅是大学士,还身兼其他职务,是真正有实权的官员,比如内阁首辅杨允功,便是吏部尚书,内阁次辅吴乃庸,便是礼部尚书,这些都是各个部门一把手的高官,再加上三名翰林官,都是当年一甲考上去的人才,有这些阅卷官在,他们定下了前十名的名次,便是皇帝为了君臣和睦,也不大会变动这个顺序。
殿试,绝非许多人想的那般只是走个过场,为国家选拔人才方面,再如何严谨都不为过。
杨允功一连看了好几份,不是打叉就是打三角,看了大半个时辰,皱着眉头,愣是一篇都没看进去。
坐在杨允功旁边的吴乃庸暗暗瞥了杨允功一眼,想到下午他们几个被永嘉帝召见,不由深思起来。
去年两淮盐政的贪腐虽然抓一批、杀一批,但是依旧治标不治本,今日要将一些犯案罪官集中审理的卷宗终于整理好呈给皇帝了,但是永嘉帝看了之后极为不满,认为这些罪官有包庇以及顶罪之嫌,他们这些内阁大臣办事不力,首当其冲的便是杨允功。
永嘉帝虽然给杨允功留了面子,并没有狠狠责骂于他,但是有几句话还是说的极重的,让杨允功有些下不来台。
杨允功今年已经年近六十了,内阁首辅当了十多年,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身居高位日久,便是永嘉帝对这个忠心耿耿的老臣有时候也是偏让三分的,几句重话落在杨允功耳里,哪怕面上云淡风轻,但是心里如何滋味,恐怕并不好过。
无人敢在这个时候去触杨允功的霉头,其他官员接过杨允功批改过的卷子,看过之后虽然首辅大人批改的过份严格一点,但是还是公平公正的,大家不敢撩虎须,基本上没有争议的情况下,都和杨允功判个大不离。
杨允功没有那些人想的如此气量狭小,虽然下午的事情确实和永嘉帝闹的不甚愉快,但是他不至于迁怒到这些贡士身上来,只是连看了几份卷子,全都是千篇一律的防治方式,实在没有什么新意,虽然词藻运用有所不同,但是杨允功太了解他们的皇帝了,永嘉帝是个务实派,不似先帝偏爱词臣,对永嘉帝而言,只要你能解决问题,哪怕你用最简单的语言去写也没事,你要是解决不了问题,便是写的花团锦簇也没用。
这些贡士写的方案,无非就是加高堤坝、经常派人巡视,黄河两岸往里迁民、隔开距离,左不过就这几点,实在让人无趣的很。
若都是这样的文章,选出的前十恐怕会让永嘉帝龙颜大怒,到时候他们这些人也讨不了好。
但愿能有一篇精彩的策论。
杨允功心里头想到这里,随意又拿起一份卷子看了起来,文字甫一入眼,杨允功就被这字架结构间的不同整愣了一下,这是一手有别于他人的好字。
只是字写得好,策论写的不好,也无济于事,而且看这个篇幅,远超于其他考生,该不会以为将策论写的越长就越好吧?
只是写的再长,他也要仔细看过去,哪怕是裹脚布呢。
杨允功看了开头之后,身体就不由得微微坐直了一些,然后便悄无声息地一直往下看,一边看一边心中微微点头,等到看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已经是有些激动起来——这篇策论直接就能用!
这就是陛下想要招揽的人才!
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为何黄河流域会经常发生水患,黄河每年各处水域常发生水患的区域,当每年夏季的降雨量达到多少的时候最容易发生水患,厘清楚这些的时候,再写如何防治,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分别如何做,同时又写到黄河沿岸的几个府的百姓应该如何种植经济作物,既能防治水患,巩固堤坝,又能不影响民生,甚至是如果确实天灾来袭,防不胜防的情况下,又该如何紧急抢险救灾,都一一娓娓道来,篇幅虽长,但是竟然挑不出一句废话来。
看到最后,杨允功意识到,这篇文章为了尽可能地传词达意,已经简化了许多无用的修辞描述,所有的语言都是言简意赅、只为表达出“防与治”的两大核心问题。
善!
大善!
若让他这个内阁首辅来评,这篇策论的内容当得第一!
杨允功在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圈,然后传递给了下一位。
看来刚刚是他操之过急了一些,希望这开了一个好头,后面还有不错的文章。
杨允功来了兴致,又拿起下一份卷子,结果眼光扫到了卷面上,一看这个字,他就给认出来是谁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