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一旦他们统兵结束,回京以后,也就很好安排。
故而朱允熥很是大方地将冯胜都封了军务大臣。
虽然知道这个家伙经常与周王秘密商议,或已早有异心。
但没关系。
将他封为军务大臣,反而可以让他名正言顺的留在京城,让他远离军队,在实际夺了他兵权。
毕竟,在朱允熥的设计中,军务处实际上就是一个跪听圣旨的机构。
只有朱允熥不管的军务,军务处才能自行决断。
而且,军务处运作起来,具体的事宜,还要通过下辖的各个处去执行。
真正有实权的,反而是下面的处。
就如同政务处下属的各部一样。
这便很方便朱允熥将大明军事学院的学员调入军务处的各处负责主事,牢牢控制军队系统。
这才是真正的神来之笔!
武将为国征战,立了战功之后,大多封有爵位。
理论上,只要有公侯之类的爵位在身,即使是文官里面的一品大员,在路上遇到他们,也要下轿行礼。
但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
封建社会也不是处处都严格按照礼制规定来的。
特别是袭爵的勋贵子弟,很多还没有在朝廷内任职,没有任何职权,只有一个空头爵位。
哪怕是公爵这样的高等爵位,遇到一个管事的低品文官,也会想办法讨好巴结对方。
反过来,文官们根本不会向这些只有虚衔,而无实权的公侯行礼。
说白了,等级是虚的,职务才是实打实的。
文官节制武将是系统性的。
哪怕是开国之初,体系架构上的设计也是如此。
哪怕蓝玉这样的武将,对于一般的文官,固然是不屑一顾。
但对刘伯温、宋濂这类重要的文官,还是会以平礼待之。
既然这样,还不如干脆直接废了那套有名无实的特殊礼遇。
要不然,文武分治后,武将觉得自己从此再也不归文官们管了,恐怕立即就要尾巴翘到天上,倚仗身份,处处要求文官向自己行礼,甚至卷起袖子,抡起拳头打人。
这群人的脾气秉性,便是如此。
朱允熥可是太清楚了。
所以,先做了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