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365章 重振北庭(第3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前,让每个孩子都有书读,这本就是种幻想。

陇右若非背靠丝路,刘继隆也不可能养得活那么多兵马和学子。

举个例子,明代成化年间的嘉兴知府曾大兴社学,下令:“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很多人断章取义,说明代从成化年间就开始施行义务教育了。

然而事实是,嘉兴府财政充裕,所以才有钱粮来大兴社学,让民间子弟有书可读。

但若是横向查看这个时期的明代其它州、府,便会发现其它州府根本没有这条政令,因为其他州府的财力,根本支撑不起太多社学,更养不起那么多读书人。

尤其是西南、西北的不少州府,穷其一府十数万人,也不过在府学中养了一二百学子罢了。

陇右现在的制度只适合现在的陇右,诸道若是有人效仿,那别说养三万学子了,就是养三千学子都得破产。

哪怕刘继隆把活字印刷术和改良版的造纸术公开,诸道也养不了太多学子,因为他们自身的支出太大,收入太少。

哪怕就算是陇右的制度不改,可是随着气候变迁,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凋零,陇右也会渐渐坚持不下去。

刘继隆手上的这批官吏和学子,也只是陇右衰败前的昙花一现罢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也不免岔开话题道:“六州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都登籍造册好了吗?”

“好了!”高进达不假思索的笑道:“三千多精通算术的官吏,丈量六州这为数不多的耕地,倒也没用太长时间。”

“眼下六个州的人口都在四万到五万之间,毕竟尚摩鄢他们并没有掳走除工匠外的其他六州百姓。”

“六州人口总计二十七万二千三百五十七口,六万八千余九十户。”

“除此之外,六州丈量的耕地中,水田及水浇田有二十八万七千六百五十四亩。”

“按照节帅您的意思,每户发耕牛或挽马一头,十五岁以上者发农具一套,每月发粮按照大口五斗、小口三斗五升。”

“百姓得知了我们不收杂税,只收正税,还发粮食农具给他们开垦耕地后,眼下都不再闹着要回去了。”

高进达笑呵呵的,十分高兴。

刘继隆听后也微微颔首,接着说道:“粮食和农具、畜力只是基本的,除此之外的石炭、油、盐、酱、醋、茶也要配给上。”

“按照每户每月二斤的标准,会不会太多?”他询问高进达,高进达则是坐在位置上敲打了几下算盘,随后摇头道:

“倒也不算多,但三年内总计支出的钱粮不会少于三十万贯、三百万石。”

“三年之后,六州顶多能开垦七十万亩耕地,算上现在的耕地,即便有一百万亩耕地,每年税收也不过三十万石。”

“按照这个速度,最少需要十二三年,才能把本钱收回来……”

高进达看向刘继隆,似乎在询问他,要不要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在他看来,将这二十几万百姓迁往河临渭三州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因为有现成的公田可以均分。

不过刘继隆肯定不会将这些百姓迁走,所以他就只能这样为难对方了。

只是面对他的为难,刘继隆却笑道:“三年可不一定能让他们自给自足,不过我也没打算让他们在这里待上三年之久……”

高进达闻言眼前一亮:“您还准备对西川用兵?”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