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211章 陇右朱门月底求双倍月票(第3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当着李商隐的面,刘继隆面色平静的说出了幕后黑手。

“节帅您……”

“在陇右不必遮掩。”

李商隐还想劝刘继隆缄口,结果刘继隆手一挥,直接把他的话给打断了。

不仅如此,刘继隆还指点道:

“我们这位至尊,虽然处处标榜自己以太宗为榜样,但一无太宗之能,二无太宗度量,不过东效西施之徒罢了。”

刘继隆说出了许多李忱亲近之人的想法,也说出了李商隐一直不敢说出的事实。

李忱,这位被后世称呼开创“大中之治”的皇帝,并不如史家所写的那么好。

他处处效仿唐太宗,可唐太宗敢于在解决隐太子后,重用隐太子麾下的魏征、王珪、薛万彻、冯立等人。

反观李忱,武宗已死,他不仅留不下李德裕,便连李德裕牵扯的许多能臣也留不下。

四十六岁的他,迟迟未建立太子,只想着把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这种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能臣的猜忌,别说比唐太宗了,便是比隐太子也远远不如。

“节帅……还是慎言些吧。”

李商隐担心隔墙有耳,刘继隆只是轻笑,并未回应他。

见他如此,李商隐只能只能延续刚才的话题道:

“节帅觉得,李党与牛党,应该任用哪一党,才能挽回大唐的颓势?”

面对李商隐的问题,刘继隆瞬息间,脑中便有了答案。

尽管许多人觉得牛党代表庶民,但实际上牛党成员基本都出身自世家小姓和寒门。

大唐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大部分状元与进士都出自世家大姓,紧随其后的是小姓,最后是寒门。

类似黄巢这种家中富足的富户,才配称为寒门庶族。

不过从黄巢的经历就能看出,唐代科举史基本是寒门庶族读书人的心酸史,寒门出身的庶族名士基本都有屡试不中的经历。

牛党虽然支持科举,但并不支持寒门庶族。

至于牛李党争,其实应该算是世家大小姓中事功派与文学派的矛盾。

中唐以来,庶族读书人最主要的出路是入藩镇幕府,他们要想在科举上有所成就,就必须由看重他们的节度使先一步入朝,而后替他们铺好路。

那么如果朝廷要削藩,就必须要给庶族读书人一条出路,而这条路最有可能的还是走科举。

也就是说,削藩后,牛党这帮世家文学派就要和庶族读书人一起卷科举了,刘继隆不认为他们能同意。

至于李德裕,他对科举的实际态度也很值得玩味。

他并不反对科举,他反对的是世家子弟参加科举。

他认为世家子弟就该走门荫入仕,科举应该用于选拔孤寒。

可以说,李德裕对科举的态度和他力主削藩是一致的。

他们都在维护世家子弟的权益,不同的是李德裕还给庶族留了一条上升的道路。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