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时候,就让各军的老卒轮值去教导这些娃娃,他们才是陇西的未来。”
“对于土地政策,不要嫌麻烦就不宣传,要多和百姓们交流,把我们的土地政策告诉他们,不要让百姓觉得我们和以前的番贼一样。”
“末了,各州县的匠作坊也要建立起来了,我们的甲胄虽然足够,但日后我们的军队还会壮大,不能一直依靠缴获。”
“河州、临州、渭州的铁矿、金矿、铜矿和石炭矿、石灰石,都要跟上进度,加大开采。”
“冶炼的铁,即便我们不用,也可以卖给关内道,换回足够的粮食和马匹。”
“除此之外,发动五泉、狄道的百姓,将废弃淤堵的临兰官道修葺打通,然后将四州的牧群都迁移到临州来放牧。”
刘继隆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张昶都将这些事情记下了。
等他记好,刘继隆拿起来看了看,确定没有问题后,便示意他派轻骑发往各州县。
陇西不缺造纸的草木,而渭州的石灰石,更是解决了粉笔问题。
活字印刷,能够大量拓印书籍,因此刘继隆将四州的书籍都集中到了一处。
虽然只有不到百余本各类书籍,但他还是成立了印刷坊,让人批量印刷这些书籍,保证每个学堂都至少有一本拓印本。
这些书籍被收集到单独的一间教室,作为图书馆使用,供孩童们休息时阅读。
当然,以他们的识字水平,想要读懂这些书籍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
印刷坊的主要任务,还是印刷原本的那五本教材。
刘继隆定下了时间,秋收之后,要储备足够的教材,准备好足够多的木板和石灰石制成的粉笔。
有了粉笔,最困难的墨水就能解决了。
接下来的日子,刘继隆则是在完善他的官学制度。
凡他治下境内孩童,十岁必须入学,不入学则罚其父母粮二石,父母伤残者除外。
入学后,凡孩童须学三年,在此期间书本、饭食、笔墨皆免。
三年后,举行初考,考过的少年,以备选吏员身份再读两年,笔墨、书本、饭食皆免外,另有年俸三石,夏衣、冬衣各一件。
两年后,备选吏员进行吏考,考过者授予直白身份,年俸十二石,夏衣、冬衣各一件,职田十亩。
走到直白这步,就不再需要在纸面上考试,而是根据其在职行为、功绩来考成。
考成每年一次,评得甲等则擢其一级,评乙等为留任,评丙等降级或削半俸,评丁则罢黜。
自从九品下到正一品上,合计三十级。
也就是说,一个少年十岁入学,十三岁初考,十五岁吏考成为直白。
往后即便他年年评得甲等,想要登上正一品的三公位置,也需要努力到四十五岁。
当然,这些规则不可能不改,所以刘继隆还真没打算看到谁能年年评甲,评到三公的位置。
以他当下的官职,顶多向朝廷请表从三品以下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