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恍惚间,大中七年已然成为历史,天下人迎来了大中八年。
在衮衮诸公的粉饰下,过去几年不可谓不“盛”。
朝廷“收复”河西、陇西等陇右十一州,河套党项被平,三川匪乱被弹压。
这些种种事情,似乎都在告诉天下百姓,大唐已然中兴!
然而,庙堂上的衮衮诸公比谁都清楚,如今的大唐到底是什么样子。
唐代称呼春节为元日,按照开元年间的《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因此元日的大唐共有七天假期。
只不过这七天假期分别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而元日当天虽然也放假,但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以贺新年。
好似当下,在京官员纷纷穿着礼服,前往大明宫含元殿进行大朝会。
唐初,由于关中疲敝,而京官数量较多,致使生产不利,因此太宗时期将京官削减至六百余人。
此举使得关中百姓负担骤减,但随着贞观结束,大唐的在京官员数量与日俱增。
开元年间,大唐京官人数达到了二千六百余人,外官一万六千余人,给关中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就食东都已然成为常态。
此后虽然遭遇安史之乱,可大唐的在京官员并未减少,反而是散阶、勋官越来越多。
正如当下,三省六部虽留有官员当值,可走入大明宫的官员数量依旧超过了两千之数。
在京官员走入宫门,跨过龙首渠,摆在眼前的便是宏大威严的含元殿。
作为大明宫的主殿,含元殿坐落于三重高台上,仅台基便高五丈,而宫殿东西则长三十八丈,南北宽十四丈米。
整座宫殿为建筑群体,主殿面阔十一间,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
殿前方左右两侧稍前处,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二阁作三重子母阙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砖砌墩台。
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长达三十七丈的龙尾道。
站在含元殿门前,可以感受到开阔的视野,以及大明宫前廷威严壮观的场面,能够俯视整个皇城。
诸如“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等诗句,就是曾经为官的那些诗人,所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眼下两千余名官员亦或站在殿外,亦或进入殿内。
他们头戴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服饰,手里一如既往的持着笏板。
“入班……”
随着唱礼声响起,各品级官员依次入班,紧接着便由唱礼声继续响起。
“贺……”
随着唱礼声响起,群臣纷纷持笏板稽首,口中高唱:“陛下千万岁寿……”
话音落下间,身着冕服的李忱也走上了金台,缓缓入座。
“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