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问题,耿仲明再也不敢问了,忙说了一堆安慰和马屁话后,离开此处。
离去之后犹不甘心,又以请喝酒的名义,召集了他军中数位汉军旗将领,入他帐中,到此才弄明白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耿仲明瞬间沉默了,不是他们太弱,而是敌人太强大,换做是他不一定能做的比济尔哈朗更好!
渐渐地,后方援军源源不断到达,平壤城内逐渐集合了三万建奴大军,李倧君臣也是一番调兵遣将,又从还能控制的平安、咸镜两道榨出了数万青壮一并交给了济尔哈朗。
于是平壤城内又拼凑出了七万大军。
济尔哈朗百思不得其解,在自己刚刚到达平壤的时候,也是最虚弱的时候,明军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反而给了自己喘气的时机。
如果明军在当时渡江,自己肯定为了保存实力不与他硬抗,肯定还会继续撤退,如此鸭绿江以东,岂不是尽落手中。
但明军却偏偏没有选择渡江乘胜追击,而是选择趁机攻城掠地,扩大战果。
看似明军是稳扎稳打,但济尔哈朗隐隐约约觉得这是李俊业没有渡江之意。
表面看似他手中有七万大军,可是能战的只有自己这三万人,剩余的那临时征发的四万多高丽人,哪堪大用,只能负责一些简单的后勤工作,真上战场,非但无益,说不定还会扯他们后腿。
可是明军入驻王京之后,沿途招降纳叛,如果把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青壮也算上,只会比自己更多。
济尔哈朗觉得自己并占不上多少优势。
好在耿仲明的乌真超哈到达战场之后,明军水师的那种小船再也不敢驶入大同江,没有他们的封锁,自己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强渡大同江。
可在济尔哈朗权衡再三之后,却放弃了渡江的想法!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刚刚打完松锦大战,虽是大获全胜,但建奴也付出了不少伤亡,建奴才多少人,这点对大明来说,微不足道的损耗,也需要他很长时间的恢复。
雪上加霜的事,关外被包围的据点还有明军数万,这些据点虽然都是瓮中之鳖,但明军关锦防线经营了二十年,固若金汤,这些据点短时间内也不是容易攻陷的,牵制大量的建奴兵力在此。
偏偏在高丽战场一败再败不说,自己又折了一万进去,这对于建奴来说,实在是太疼了。
此刻面临两线作战的建奴也急于从高丽脱身。
在高丽战场和明军交过手,领教过他们的实力,纵使渡江成功,济尔哈朗也没有多少把握彻底打败明军。
两军隔江对峙,那方进攻,天生居于劣势。
越想越多,济尔哈朗开始有些投鼠忌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