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李靖最后还是忍不住了,他不想和苏烈牵扯太多。
毕竟,苏烈是陈平安举荐,有着这个人情夹杂其中,就不太好办了。
而不久之后,已经二十八岁的裴行俭,本来在家中读书,想要参加今年的秋闱。
却不想,他也见到了手持圣旨的李君羡。
河东裴家,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的弟弟,有着这样的出身,还是很好打听的。
就这样,原本会参加科举考试,由明经科考试中选的裴行俭,就这么被征招了。
而这一次,李世民并未和裴行俭点到为止。
陈平安所写的史册上,此人为儒将,经过明经科考试中举,然后入朝为官,后来得苏定方指教,才成为了武将,随军出征。
李世民直接在偏殿召见裴行俭,一上来,就问道:遥想当年,裴公因功授光禄大夫,而你的哥哥裴行俨更是骁勇善战,有着万人敌之称。
如今来看,当真是虎父无犬子。
朕素闻你在家读书,喜兵法,如今,大唐即将要对突厥用兵。
你以为,胜算几何
裴行俭也明白皇帝这是在考校自己,沉思片刻,回道:回陛下,草民以为,若大唐今年年底用兵,胜算五成,若是明年年底用兵胜算八成,若是后年年底用兵,胜算九成。
李世民一听,顿时来了兴趣,还有这等说法
哦
此乃何故
裴行俭一一分析起来。
他还没有经过苏定方的指教,也没有担任都督府长史,以及后来的吏部侍郎,一步一步,成长为大唐名将。
所以,这时候的裴行俭,多少显得有一些稚嫩。
不过嘛。
历史之名人到底是名人。
不然,大唐人口几百万,为何就出了裴行俭这样一位儒将呢
第一个,自然就是家风传承。
裴家三代那都是有着将帅之才,裴定、裴仁基、裴行俭,算得上是一脉相承。
第二个,还是裴行俭自身能力也不差,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耳读目染之下,自然也就对兵法韬略更为熟悉。
李世民听完,觉得裴行俭的分析也是大差不差。
可能是因为裴行俭在家读书,并未接触太多朝政之事,也就不知道如今大唐的军事储备已经做到了什么地步。
就算是今年年底北征,那也是有着七成胜算,若是明年出征,肯定是十成。
李世民的自信,肯定是来自于陈平安。
裴行俭被安排进入了左屯卫,为左屯卫仓曹参军。
就算是李世民亲自召见,并且相当于是殿试之后,知晓其才学,有意授封,也不可能一来就是一个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