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第194章
李来银一大早去河边搓脸,远远看见一行人顺道河道走来,那身形,那板车,不是去押镖的人又是谁?
姚家村也在曲山县,但和柳河村方向不一致,从村里去姚家村要费些脚程,这趟又没赶驴车,还得费心取得姚家人的信任,让姚木匠的爹娘相信他们不是骗子,再抓紧赶去府城送货,然后再回来……
一算日子,哎哟差不离,来回两三日的脚程,路上再耽搁些,四五日正正好!
赵大山他们前脚刚进村,后脚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新家就在村口,远远就瞅见里面住了人,一个个都挺高兴,等人一窝蜂跑过来,赵三地取下草帽扇了扇风,喜滋滋问道:“啥时候搬过来的啊?那炕睡着咋样,习惯不?”
“哎哟你这话问的,你又不是没睡过,咱来丰川府的路上不也进过村嘛,人家那炕和咱这炕没啥区别,硬硬的,像睡石头,还没习惯呢。不过挺宽敞,能挤下不少人,冬日睡着才舒坦呢,挤着热乎,这会儿还有点遭罪。”
赵三地闻言哈哈大笑,看着说话的汉子:“和婆娘分床的滋味不好受吧?”
“走你!”那人笑骂,“说得好像你不分一样!咱这么些人,也就赵叔不用和婶子分开,其他人啊,都认命吧!”
竟是开起了赵老汉的玩笑,还正好让赶来的正主听见,当即扯把嗓子吼道:“我看你们还是太闲了!正好,没事干的都给我去山里拾柴下套子,拾柴往远了去,离人家柴山远点,下套子的甭管抓到啥,幼崽都给放了!我问了村里人,不是啥昼夜温差,今儿就是降温了,就算不下雨,也是见天要往凉了转,金老汉还说曲山县每年冬天都会下雪,冷得很,咱得提前把过冬柴火备足了才行。”
说起正事,一个个都端正了态度,不再开玩笑:“叔,我们待会儿就进山,多砍些大柴,把屋檐堆满。”
“要砍砍歪脖树,直溜的别动,回头村里有人要建房子,那种能上梁的,别乱砍。”赵老汉忍不住多叮嘱一句,甭管有主无主,不能不是自家的山头就不心疼,给人瞧见也不好。
“叔,我们知道的。”汉子们忙应道,好木柴生长不容易,只有那种缺德的才会砍了当柴火烧,他们这次建房子找上梁木就挺费劲儿,笔直挺溜的木头都稀罕呢。
回了主院,正好朱氏担着两桶水回来。
她打量了自家男人几眼,没缺胳膊少腿,心里顿时一松。没搭腔问话,喊来小儿子帮着把水拎去灶房,挽起袖子就去帮着侍弄吃食。
这趟出去十五个人,三辆空车推出去,带回来三袋半的粮食。
赵大山他们坐在屋檐下,人手端着半碗水,仰头咕噜噜灌下肚,一抹嘴,再擦了把脸上的汗,缓了两口气,这才有心思打量起院子来。房子他们也建了,但拾掇干净的样子却是头一回见,许是奔波太久了,始终提着两分心,老觉得不踏实,不敢相信他们就这么安定下来了。
院子不大,但打扫得很干净,如果再喂些鸡鸭,忽略旮旯角堆着的板车,真就和老家村里没啥区别了。
“大山,这些饼子你们先吃着。”冯氏端着半盆杂粮饼子出来,随手拉了张凳子搁上头,招呼出门走镖的他们先吃。
这个时辰回来,要么就是
通宵赶了夜路,
要么就是天不亮就启程了,
总之比她们这些在村里的人辛苦多了,饿着谁都不能饿着他们。
“锅里正贴着,吃完还有啊。”说完,朝探头探脑的娃子们挥手驱赶,“边上玩儿去,你们的朝食晚点再吃,先紧着你们阿爹阿叔们。”
赵大山一行人确实饿了,也没客气,每人伸手拿一张饼子,就着凉水狼吞虎咽。
这趟出门的时间比预计要多上一日,带的干粮不够吃,这两日都是一个馒头吃两顿,肚子早饿得没了知觉。
等缓过了那个劲儿,看着院子里挤得满满当当当的人,赵大山起身从板车上把那三袋半的粮食拎下来,对他们道:“这趟路上挺顺利,可能是我们人多,还都是壮年汉子,遇见的难民都没敢朝咱伸手。落脚歇息时倒是有一群妇人见咱没家小,想凑上来,老三亮了回刀,说咱吃人,就把她们给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