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来财闻言感动的不得了,狠狠拍了拍妹夫的手臂,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情他记住了!
交代完事宜,马二娘两口子知道回去该咋说了。
没多寒暄,趁着这会儿日头没上来,众人抓紧时间赶路。
…
曲山县离府城很近,它还有个小府城的别名,柳河村又在曲山县通往府城的方向,距离算不得太远,这也是为何马二娘两口子能爽快应下此事的原因之一。
若府城管不住难民了,曲山县定是首当其冲,柳河村更是香饽饽中的香饽饽。
路程不远,若坐驴车,路上不歇息,一大早出城,日落时分差不多就能到。
马二娘很体贴,每到一个时辰左右就会停下来问赵老汉要不要休息,她如今也随着大娘喊人,反正都认干亲了,就当自家亲戚处。
“不休息了,抓紧时间赶路吧,不要在路上过夜,不安全。”赵老汉摆摆手,一路遇见了不少难民,全都往府城方向走。
说罢,扭头冲大家伙鼓劲儿:“都坚持着,就这一日路程了,再累都不要停下,回头有的是你们歇息的时候。”
“二娘,咱能跟上,你们就按自己的速度走就成。”赵山坳累得说话的力气都没了,用尽全身力气冲前头带路的马二娘道:“该咋走咋走,不用管咱,我们走了几个月,都走习惯了,能跟上你们!”
“成!”马二娘爽朗应道。
之后再没停,饿了就掏出饼子啃两口填肚子,然后继续赶路。
累是真累,但赵山坳说的没错,走了几个月,都走习惯了,习惯了这种两条腿快要不听使唤的感觉。
而且这回赶路和以往还不太一样,很有奔头,跟去镇上赶集一样,下午背着装满盐醋的背篓满心期待往家赶,那种期待完全能抵消身体带来的疲惫。
没有人吭声,更没唠嗑,乌泱泱的大队伍只有埋头赶路的人。
进入曲山县后,领头的驴车熟门熟路朝着柳河村方向驶去。
大路宽敞平坦,道路夯得紧实,路边的农田扎着稻草垛,有的田稻桩子扒了,有的还一茬茬扎根在田里。
和晚霞村的沙田旱地不同,曲山县下面的村子,所经之处,全是一排排的田地,老庄稼把式不用凑近去抓把泥就晓得都是肥田,一块接着一块,连田坎都不是弯弯曲曲,笔直得很。
他们村因为偏,田地也不咋好,有的几块田才凑得齐一亩,像弯沟旮旯角,只要能通水,只要能种庄稼,就全给开出来没荒着。
但这种田种着很费劲儿,
小鼻嘎那么大点,
有的还偏,翻地插秧割稻都不方便,费事儿得紧。
不过好歹也能收获点粮食,也没人嫌弃,乡下农户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和精力。
不过啥事儿都经不住对比,眼下瞅着人家这又宽敞又平直的肥田,一个个羡慕的双眼直冒光,都不敢想,如果他们有这样的好田,全家老小估摸都要喜得在田里睡个三五宿才能缓过劲儿来。
驴车经过一处石板桥,下方河道有浅浅水流流淌,哗啦啦的声儿停在耳边跟仙乐一样。
河很宽敞,还挺深,虽然眼下给晒旱了,露出了石头,但站在桥上往下望,不难想象往日水流奔涌的场景,这条河和他们村外那条河简直就是天和地的区别。
肥田水源俱全,这样地方,就算是庄稼汉,日子都比潼江镇上好些百姓过得还要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