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啥侍郎?
姓侍名郎?赵老汉脸上闪过一抹茫然,他一个老农民这辈子接触过最厉害的人物就是瑾瑜的舅母,将军夫人这名号听着就顶顶厉害,人也见过,哎哟,那通身气派一看就和他们不是一样的人。
再就是瑾瑜的外公,陈国公,这个更是了不得,名号比将军夫人还唬人。
之后便是贺知府,还有潼江镇上的于家,也就是瑾瑜舅母的娘家,上了县志的大人物,是潼江镇百姓的骄傲,每个当老子的都会和儿子说咱们镇上也是出过大官的,好好读书,真能读出名堂来,瞧,于家就读出个大官来。
但这些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天上人儿,是他们垫脚踩背都够不上的高官权贵。
朱来财听了半耳朵,只能说出半嘴,具体的他也不是很了解,升斗小民对大人物的消息来源通常都是偶然间从别人嘴里得知的三言两句,大人物怎么被灭门的,被灭门的是谁,他说不清楚,甚至都听不明白,侍郎是姓是名,还是官职,离他们太远了,名号甚至还没有县令主薄和三班六房的吏役来的响亮。
人传话,话易变,传到百姓耳朵里也只是京城出了大事,因此生了乱,乱象祸及天下。
如今天灾人祸不断,逃难的百姓数不胜数,就算不知发生了什么,但看大家伙都在逃,趋利避害人性使然,自是有样学样,携家带小,被乱世裹挟着四处奔逃。
赵老汉他们离开潼江镇后,先是走了新平县那条荒无人烟的路,之后过茫茫邬陵山,仿佛避世般,根本没有接触外界的机会,自然不知道天下又发生了什么稀奇大事,如今又是个什么世态现状。
天灾之下,北人南逃。人祸之下,南人外逃。
原以为无论动乱如何,京城应该是安稳的,只要躲过了灾祸,再寻个能过日子的地儿扎根下来,日子还和以前一样过。可眼下骤然得知连京城都乱了,大官被灭了门,那是灭门啊,不是砍头。
谁敢在皇城脚下行这等大逆不道之事?把皇帝的脸当地踩呢?
皇帝呢,抓到人了吗?京城平乱了吗?
有一瞬间,赵老汉心里竟产生了一种无处可逃的茫然感,大旱波及如此之广,百姓无家可归,也没听说朝廷开仓赈灾啥的。倒是哪座山山匪横行,哪里有人揭竿起义,哪有又有乱民贼寇的消息倒是没歇过。
朝廷要完。
他满脑子都是这句话,尤其庆州府的百姓被朝廷搁置已久,这种想法更是挥之不去,甚至坚信不已。
这个朝廷真的要完蛋了。
赵老汉一张脸变化莫测,许是心中仓惶,还有几分说不上来的悲凉感,他看着面前低眉顺眼的杀猪匠,都是想在这吃人的世道努力护着家人活下去的普通老百姓罢了,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
能在那样的乱象里,没有丢弃瘫痪的老娘,三个闺女一个没少,他心头甚至还升起两分敬佩。
当年府城被流民夜袭,瑾瑜满门被灭,老大他们带着小宝破城而出,那场景,也是杀猪匠说的那般血流成河,人挤人,人踩人,小娃子在爹娘怀里被活活压死的不计其数,老大每回说起当日经历,那么高壮个汉子都是浑身发抖,嘴皮子哆嗦得停不下来。
没点本事,没两分运气,真出不来,更
逃不掉。
“丑话先说在前头,要跟着我们走,那就要听我们的话,你自己琢磨能不能成,能成,钱我就收了,到丰川府之前,我能保证只要你们不使坏,听指挥,不拖后腿,路上就没人敢抢你们粮食。”赵老汉伸手拍拍他的肩,“当然,我们也不会,咱这群人都是老实庄稼户,抢人钱财的事儿的缺德事儿干不出来,这个你大可放心。”
朱来财半点没犹豫,直接连腊肉带银子全塞他手里了,着急道:“老兄,有你这句话就够了,我婆娘儿女都不是啥招事的人,咱家一窝老实人,路上有啥事儿你招呼一声就是,绝无二话。”
这是他说的第二个“绝无二话”,赵老汉笑了笑,这次没再拒绝,伸手接了他的腊肉和银子,挥手叫来了满仓,把朱来财交给了他。
他拎着腊肉去了几个村老那里,把事儿一说,再把其中一条腊肉和十两银子递过去,道:“公中的银子和肉,肉和两袋粮食放一起,银子你们看着藏,我不管。”
朱来财是跟着他们,不是跟着他家,这个钱算村里的,腊肉也一样,他不贪这点。
“成。”赵山坳也没推辞,如今公中有粮食衣物,眼下还有肉和银子,他们心里都很开心,感觉底气更足了。
几个老头轮流摸了摸小元宝,碎银子见过,也花过,自个也有,但这么标准的小元宝,他们活这么大岁数,见过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更别说亲自上手摸了,这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