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从这里到丰川府,途径三个县,邬陵,鄄平,河泊”
“邬陵多山林,早年便有土匪下山拦路抢劫,运气不好遇到心狠之徒,便是主动舍下一身钱财,仍逃不过屠刀落下的结局。”
“往年我去丰川府,多是绕着邬陵走,可那般路途就远了。直行三五日的距离,绕路能走十几日。”
“不过当官的也在乎名声,周边村落被土匪侵扰苦不堪言,抢粮食,夺儿女,村民日日去县衙门口击鼓鸣冤。邬陵的县太爷派人上山剿匪,想来有所收获,我上回途径邬陵,路上一路太平,没遇到啥波折。”
石大郎有些拘束,被一群人围着,感觉浑身不自在。
“山匪啊。”赵老汉沉吟,紧绷的脸瞧不出好坏,“绕路是咋个路线?咋相差这么大?”
“近路穿村走,与其说是官道,其实都是村民用锄头一点点凿出来的小路。百十年前的邬陵群山纵横,村子坐落在半山腰,还有住石洞的,也就这些年他们才和外头通婚,凿了出山路,把村子挪到了山下。”石大郎有些见识,毕竟他有一个嫁到丰川府的姑母,其实从他们老家去丰川府有好几条路能走,新平这条不是坦途,算不得最好的选择,如今为了躲官兵才走的这条路。
见村老们面露担忧,他忙安慰道:“其实用不着多担心,恶匪终究是少数,啥事儿都讲究个长久,敢直接提刀杀人的土匪也落不着好,上头也有人管着呢,遇到那些个拦路的人,狠狠心舍下点‘过路费’,人家也就让过了。”
说罢,才回赵老汉的问题:“绕路就是绕着山走另一边,平坦的小路都被山匪圈了地盘,只有那等人烟罕见的陡峭险地才没人惦记。”
他不好意思笑了笑:“若是没带家当,轻装上路,胆子大些走便走了。只是如今咱们这种情况,板车还罢,驴车是过不去的。”
全村就他们家有驴车,赵老汉捻着手指,心道他言语中多是倾向于走山匪拦路那条过村道,原来是这个原因。啥样的人能缩在山里当山匪?照石大郎的说法,往年许多年邬陵山下的村民全都住在山下,他寻思在山上上山匪的汉子,没准夜里还要下山回家吃夕食呢。
村民和山匪,换上衣裳,换张面皮,就是两个身份。
想赚过路费,甭管是村民还是山匪,都不会自砸招牌,恶名要有,凶名不能存,想要省事儿,确实走过村路要方便许多。
当然,这是往年,如今是个啥光景?缺水呢,老天爷可不管你土匪不土匪,太阳不分人不分树不分河的晒,昔日为了赚俩过路费的山匪还能好说话?
不见得。
邬陵很大,石大郎一五一十交代,乱的只是邬陵山下那一片,其他地方没有山匪,很安生。
“鄄平倒是没听说有啥,路我也认得。”石大郎把自己知道的都交代了,没有一点藏私,关乎性命安全的事实在马虎不得,更不能小心眼,觉得自己能拿捏对方。他是想跟着走,不是想结仇,“河泊地如其名,多江河。河泊人善水,出门不坐车,好撑船,若说连河泊都旱了,估摸整个天下都不好了。”
这也是为啥他一定要去丰川府,河泊紧邻丰川,丰川府是水府,有涝的可能,绝无旱的可能。
如果连丰川府都没水喝了,石大郎觉得
自己也不用逃荒了,原地等死算了。实在找不到活路,不知道该咋活了。
青玄盘膝坐在不远处,小虎一个劲儿往他怀里钻,他受不住热,手一个劲儿推,一人一猫杠上了,暗自较劲儿。
石大郎说的路线他也知道,毕竟他就是在丰川府被师父带回来的。丰川府他熟的不能再熟,他踏过高门大户的偏门,也住过破庙,他吃过少爷赏赐的精美糕点,也捧过路人丢掷而来的沾灰馒头。
关于丰川府的记忆算不得美好,只是如今回想起来,好像已经是上辈子的事了。
青玄观香客众多,师兄们也时常带他下山,石大郎说的那些没掺杂水分,他也就默默听着,没插话。
倒是一家子老实人,他瞅了眼石家歇脚的方向。晚霞村的人一来,直接占据了大半个林子,石家人被挤在中间,被众人包围,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都用不着赵老叔开口,一群人就能把他们家摁死。
有点吃惊,晚霞村和他想象中有些不同,原以为只是一群再普通不过的乡下农户,结果瞧着不像那么回事儿。
好些汉子手里估摸都沾过血,眼神厉得很。有石家兄弟做对比,这种感觉尤为明显。
他心绪越飘越远,时不时看一眼赵小宝她们离开的方向,单手托脸,百无聊赖听着赵老叔和村老们商量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