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的事不好和村里说,亲家那边也不好开口,现在多挖个水井又太扎眼了,小宝说最后老井都不出水了,新挖也没啥用。”赵老汉叹气,“回头和大河他们说一声,别的不论,粮食一定要多囤,最好把家里剩下的新粮全换成陈粮。还有几个亲家,让老大他们各自带媳妇回趟娘家吧,说说粮食的事儿,有就换,粮食也藏紧点,莫要借给旁人,若真大旱了,地里还不晓得是个啥光景,就怕颗粒无收。”
去年天时好,收成不错,今年就饿不着肚子。若是今年收成不好,那明年就过不下去了。
乡下人没啥赚钱路子,只有每年卖新粮能赚些银子,日常花用就是这么省出来的。三个亲家都是勤快老实人,去年征兵后给他们递了信儿,今年新下的粮食不要卖,都留着,他估摸着都听了话,但也怕家里妇人忍不住去换了钱。
妇人家掌管一家吃喝花用,娶媳妇嫁闺女,样样都要钱,眼睁睁看着钱匣子只出不进,心里肯定着急。可这几年眼见日子会更难过,粮食一定会缺,今年卖了,明年地里庄稼收不上来,镇上的粮铺恐还会大涨。
商人逐利,天灾人祸伤百姓,但肥他们啊!
赵老汉怕那时有钱都买不到粮,到那时候,半袋粮食都能买个青头姑娘当媳妇了,穷人的日子只会更难过。
王氏知晓事情的严重性,干脆利索道:“明儿就让老大他们带着媳妇回去,再叮嘱一下儿媳,让她们自己和老娘说清楚好歹。”女婿的话不一定好使,但亲闺女说的话一定管用,虽然不能摊开明说,但妇人家有妇人的说道,相信几个亲家母会上心。
若这件事不提前通气,明年没得粮食吃,亲家肯定会上门来借粮,
真到那一日,
他们家肯定会借,
但现在就能解决隐患,那最好还是不要有那一日,互相帮衬是应该,不过能避免还是避免,明面上他家日子也不好过,不能拿出太多东西。
至于儿媳妇们会不会胳膊肘往娘家拐,王氏从来没担心过,拐才正常呢,对自个亲爹娘都不关心的闺女还能是啥好人?
她宁可多费点心,和亲家维护好关系,为的也是儿媳妇和孙子。要想儿媳妇从心底里尊敬你,你这个婆母也要当好啊。
利益能使大家绑在一条船上,但真心才能让彼此互相交托,她坚信这一点。
她愿意为了儿媳和孙子拉亲家家一把。
商量好这件事,然后又说到买牛。
等天气暖和,不止外头要春播,面前这四亩地也要准备育苗平地了。
既然晓得大旱要缺粮,自然要多多开荒种地了。
“咱家有这个条件在,那就尽量多开几亩荒地,只要粮食多,粮仓堆得满,管它什么大旱还是打仗,咱都不怕。”王氏道:“小五他们去后山割草,家里就少了几个劳动力,你前头说要买牛,我琢磨了一下,可行,买一头帮着开荒耕地,你们爷几个也能轻省些。”
“就是这牛买来应该咋整?放外头还是神仙地?”
朝廷对耕牛管控严格,买牛要去官府报备,可能还有负责这方面的管事会来村里检查牛,除了老死病死的牛能杀,其他情况一律不得杀牛。就算牛老到不能干活儿了,你想趁着它还活着杀了吃肉,那也是犯法的,若是被人告到官府,打板子蹲大牢少不了。
严重的可能还要被判死刑,甚至流放充军,可怕的很。
当然,农户人家一般也不会杀耕牛,一是不敢,二是舍不得。娶个媳妇才几两银子,买一头牛就要十几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牛比人还要值钱。
杀牛,那跟要全家人的命没啥区别。
“当然放在神仙地,放外头干啥?咱家这么多壮劳力,就几亩地,哪里用得着牛。”赵老汉虽然很想和乡亲们炫耀,但还是理智占了上风,他若是前脚把牛牵回来,后脚就有人嘀咕他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