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校尉加大上中下的排列,看上去非常的简单有规律,其实是本土调整后的完善成品。
泰西各国的军衔的本意,其实就是类似总司令、副总司令、师团长、旅团长、团长、副团长、营长、队长、副队长这样的意思。
和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百户这个系统是一样的。
且不说,这些军衔中的队长、副队长,如何与实际职务的队长、副队长简单区分。
单就说一个Captain,在海军系统就是指主力舰舰长,对应翻译军衔是上校。
到了陆军,Captain就变成了队长、连长、百夫长,对应翻译军衔是上尉。
不过泰西人也摸索出了与神州类似的方案,美利坚海军将领担任舰长的时候,无论实际军衔是什么,都会直接变成上校Captain。
所以朱靖垣就曾经设想,在保留现有的武官官职的情况下,把军衔改回到九品十八级。
同时恢复传统勋位散官制度,同时对应制作一套勋章。
但自己真的有必要这么做吗?
要是单凭“朕喜欢”,就给已经持续存在了很久的东西改名。
就一定要去改变已经形成稳固传统且没有问题的名称。
这对于皇帝的剩余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吧?
上一个到处改名的大明皇帝是嘉靖。
他还是有目的的去改的,是为了稳固和提升自己的权威,同时确定朝廷上的官员们的服从性。
看官员们会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服从自己。
朱靖垣现在是不用测试的,肯定不会有官员梗着脖子拒绝自己的改名命令的。
但是,如果自己真的做,官员和百姓嘴上和明面上也许不说,心里面和私底下肯定有抱怨。
而且,将校尉的军衔制度,现在也运行的也颇为良好。
毕竟是经过了两个世界的检验的。
虽然看上去不如九品十八级那么的直观,但这套体系附带了一定的荣誉意味,到了少将就能被称呼为将军了。
九品十八级实际上也确实用不完……
回过头去考虑,世祖皇帝建立这套制度的时候,目的应该也是为了与旧军职区分。
建立一套完全自己控制的新体系和规则,再逐步将其他的体系打碎收编进来。
既然要与原有体系区分,他前世熟悉的将校尉系统就是最好的参考对象。
使用军机处的名字的时候,他估计也没有经过什么慎重的考量。
他设立的这个军事机构,在神州的传统语境下,确实适合用军机这两个字。
而且军机大臣的称呼,听起来也比参谋更加的重要,参谋应该会让古代人想到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