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科尔尼洛夫还在指挥部里进行内心拉锯战的这几天,曼施坦因可没有闲着。
他精准地捕捉到了俄军防线的脆弱点——伏尔加格勒南部,那里是俄军防线与高加索方向联系的薄弱环节,也是科尔尼洛夫寄望于援军到来的方向。
拂晓时分,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巨大的引擎轰鸣声就撕裂了清晨的宁静。
成群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带着死神尖啸,如同猎鹰般扑向俄军南部防线的支撑点和通信枢纽。
紧接着,是排山倒海般的炮火轰炸,重炮群喷射出毁灭的火焰,将俄军阵地前沿炸成一片翻滚的炼狱。
炮火尚未完全延伸,地平线上就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黑点,迅速放大成钢铁洪流——曼施坦因麾下由古德里安部和霍特部组成的最精锐的装甲集群正向这边赶来。
庞大的虎式重型坦克如同移动的堡垒,其坚厚的正面装甲几乎无视了俄军反坦克炮仓促的射击,88毫米主炮每一次发射,都会将一个俄军火力点连同后面的士兵一同撕碎。
速度更快的豹式和四号坦克则在俄军中间进行穿插进攻。
T-34们勇敢地发起反击,它们数量不少,试图包围落单的德军坦克。
但在德军严密的步坦协同和绝对的质量优势面前,这种反击往往代价惨重。
豹式的75毫米长身管炮可以在T-34的有效射程外轻易将其击穿,而虎式那令人绝望的防御,更是让靠近的T-34感到无力。
“顶住!为了俄罗斯!顶住!”
阵地上,俄军军官声嘶力竭地呼喊,但声音很快被爆炸声和履带碾过废墟的刺耳噪音淹没。
然而真正给予俄军南部防线致命一击的,并非只有德军的装甲部队。
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在德军装甲集群的侧翼,出现了新的身影——奥匈帝国的军队,这些从乌克兰方向匆忙赶来的士兵在少量装甲车辆的支援下,向俄军防线的结合部发起了凶猛的突击。
“是奥匈帝国的部队!”混乱中,惊恐的呼喊在俄军战壕里传播。
这支生力军的加入彻底打乱了俄军本就摇摇欲坠的防线部署。
奥匈军队或许不如德军精锐,但他们充沛的兵力和旺盛的攻击欲望,在关键时刻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德军装甲集群趁机集中力量,像一柄烧红的烙铁,狠狠刺入了俄军防线的软肋。
德军的先头坦克部队,在奥匈步兵的配合下,不顾侧翼的零星抵抗,全力向纵深突击。
他们的目标明确——伏尔加格勒与高加索之间的最后一条铁路线和主要公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