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他的反应,耐心解释道:“丁书记,您别急啊,听我解释。我早年也带过公安队伍啊,深知那里的情况复杂,同志们确实非常辛苦。要想真正凝聚人心,形成战斗力,光靠口号不行,必须实实在在地为大家解决一些后顾之忧,改善一下基本的条件和待遇。您也清楚,咱们县公安局的办公条件、住宿环境,在整个东原市九县两区里面,长期都是垫底的。田嘉明同志想方设法搞点钱,初衷确实是为了局里的整体利益,为了稳定队伍,这笔钱也的确没有进他个人的腰包。在这种特殊时期,采取一些非常规但目的在于公的手段,虽然程序上欠妥,但情有可原。”
我想着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去解释,希望能获得丁洪涛的理解。
然而,丁洪涛听完我的解释,并没有立刻表态。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打着膝盖,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车窗外的景物不断向后飞逝,他的眉头微微蹙起,显然在飞速地权衡和思索着什么。
县殡仪馆位于城西,而烈士陵园在县城东边。车队需要穿过大半个平安县城。当年的烈士陵园本也属于城郊,但随着这些年县城慢慢发展扩张,如今已被新建的居民区和商业街环绕,反而成了城中的一片肃静之地。
送葬的车队规模庞大,打头的灵车和几辆中巴车上都悬挂着“沉痛缅怀董远印同志”的白色横幅。车队一进入县城主街道,景象便令人动容。前方开道的警车持续鸣笛,声音庄重而悲凉。
道路两旁,早已站满了自发前来为董远印送行的群众。人们默默地伫立着,男人摘下了草帽,女人擦拭着眼角,许多老人和孩子也都在其中。他们的目光追随着灵车缓缓移动,眼神里充满了哀伤、感激和敬意。虽然大多素不相识,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位牺牲的干部是为了守护他们的家园而献出了生命。
车队行经之处,人群绵延不绝。每个十字路口,都有公安民警立正敬礼,指挥交通,确保车队顺利通过。看到这一幕,我心中不禁涌起无限的感慨,一股肃然起敬的情绪萦绕心头。平安县举办的这场葬礼,极其隆重,送行的车队排成了长龙,前面的车辆已经抵达烈士陵园门口,后面的车辆还排在大街上。人们纷纷下车,步行前往陵园,要送董远印同志最后一程。
陵园内,仪式更加庄重。董远印的大儿子,那位三十多岁的汉子,始终紧紧抱着父亲的骨灰盒,一步步走向准备好的墓穴。当几名武警战士上前,准备接过骨灰盒进行安葬时,他再也抑制不住情绪,失声痛哭起来。那哭声撕心裂肺,仿佛要将所有的悲痛都宣泄出来。或许之前的坚强早已耗尽了泪水,或许直到这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与父亲的永别。几位工作人员连忙上前,搀扶住情绪近乎崩溃的他。
市委书记于伟正、市长张庆合等领导,就站在烈日之下,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神情肃穆,无不动容。
当沉重的墓穴石板缓缓合上,意味着英雄从此长眠于此。在杜成岳副县长带着悲怆腔调的主持下,全体人员再次向董远印同志墓鞠躬告别。
三鞠躬后,于伟正书记从口袋里掏出手帕,轻轻擦了擦眼角。他再次走向家属,董远印那个才四五岁的小孙子,还不懂生死离别,懵懂地站在一旁。于伟正、张庆合、刘乾坤、唐瑞林、王瑞凤等领导依次与家属握手,低声安慰。
于伟正市长紧紧握住董远印爱人的手,沉痛地说:“人死不能复生,节哀顺变。远印同志是为了抗洪抢险牺牲的,他是英雄,我们平安县、咱们东原市千千万万的群众,都会记住他的!”
家属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感谢的话,却哽咽难言。
副市长王瑞凤抬起衣袖擦了擦眼角,俯身抱起了董远印的小孙子。孩子天真无邪,指着墓碑上爷爷的照片,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爷爷去哪里了?”
王瑞凤强忍泪水,平复了一下情绪,柔声回答道:“爷爷……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孩子又追问:“那我爷爷什么时候回来呀?”
这纯真而残酷的一问,瞬间击中了王瑞凤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赶忙别过脸去掩面擦拭。片刻后,她紧紧抱住孩子,声音哽咽地在他耳边低语:“爷爷……爷爷等到清明节,就回来看宝宝……”
孩子显然不理解“清明节”的含义,似乎预感到再也见不到爷爷了,顿时大哭起来:“我不要清明节!我要爷爷现在回来!我要爷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