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短视频通古代,老祖宗全麻了》

第427章 书生误国,如何打输一场必胜的战争。(第2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削藩当然要有自己的团队,”

“而朱允炆的挑人标准也很简单,不要小人,只要君子。”

“最好是那种逢人遇事就能引经据典,张嘴就是锦绣文章的大儒君子。”

“满朝文武能入得了朱允炆法眼的只有齐泰、方孝孺、黄子澄。”

“公元1399年,这几个志同道合的读书人联合了起来,组成了朱允炆的‘削藩办’。”

大明位面

洪武年间

朱元璋皱眉回忆道:

“黄子澄?不就是那个殿试时候回答不上来自己多大的第一名?”

“咱记得好像把他从改为探花了。”

朱标也开口说道:“这个方孝孺,父皇也曾向儿臣推荐过,说他是品行中正的人才,嘱咐儿臣可以用到老。”

朱元璋眉头皱的更深了,这么看来那个齐泰也多半是个读书人。

“削藩就削藩,可用这么几个读书人能成什么事儿?”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知道吗?”

天幕中视频继续播放:

“削藩这件事情本没有对错,”

“成功了那就叫顺利实现中央集权。”

“失败了就是各路藩王亲君侧,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

“然后成为历史书上的反面教材。”

“熟读史书的建文团队显然不想成为历史书上的笑柄。”

“于是整个团队关起门来坐而论道,友好交流了几天几夜。”

“讨论到底是采用汉朝那样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缓慢削藩,还是快刀斩乱麻,成就史书上写的那样的丰功伟绩。”

“要知道,大明朝的藩王,因为朱元璋疼爱自己的儿子,吃喝拉撒都有朝廷供养。”

“削藩肯定是越快越划算。”

“读书人清苦惯了,见不得钱被浪费,往往看不到大局。”

“其实只要削藩最后成功,藩王拿去的钱就在于朝廷什么时候收回而已。”

“就算是不采用汉朝的做法也是宜缓不宜急。”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