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献目视群臣,看似是临时起意,实则早有预案:
“不如这样吧,计口授田,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
闻言,群臣都开始思索。
王广更是脑子转得飞快。
别看在王凌死后,祁县王氏好像在朝中不显。
但放在并州当地,那绝对是超级大户的存在。
另外,晋阳王氏的王昶与王凌是故交,两家并称太原王氏,在当地影响力巨大。
就拿他们家来说,光祁县老家的一处别业就有一百口人,两百多奴仆。
假如还是按照此前军屯的模式来,一人能分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的话,他这里合计能分到三万多亩地。
王广暂时不记得自己家那处别业具体有多少亩地,但肯定是比这个数目多的。
如今不用交还,那还挺不错的。
最重要的是,朝廷的一纸诏令,把他家的一些来路不正的地给洗白了!
不错,非常不错!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把庄园里的佃户也给报上去,是不是能多分点地?
唔。。。。但相应的,缴的税也上去了,这个回去要细算一下,看看是否划算。
毕竟,即便是王氏这样的大族也不可能无脑供养太多佃客。
以往无休止地压榨他们,还算有点油水。但要是缴了税不划算,不如不要。
如今的东堂内,像王广这般思考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身后站着的是一个个家族,在帮陛下成就功业的同时,家族的利益不能损失太多。
人,都是会衡量得失的。
看着神色各异的群臣,夏侯献补充了一句:
“与军府一样,由朝廷授予的田产不得买卖。但若是盈余过盛,经营不来,可卖盈余之田。”
“小算盘”度支尚书王广闻言,又开始在心中盘算起来。
以前变卖田产没有官方背书,都是当地知根知底的豪族们私下张罗的。
不过田地也有好坏之分,有些田地因为各种原因,产量不行,属于“食之无味,岂之可惜”的鸡肋。
比如他王家族人在雁门郡就有产业,但那地方离鲜卑人和杂胡的聚集区太近了,本身田地质量就一般,还没事被霍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