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还是要来,正月十六,围城方面主要领导接到通知赴省城开会,议题便是关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围城港管理体制改革意见。
石头终于落地了。
市委书记唐武功、市长蓝京、围城港主任施若桐、常务副市长宋践行、分管港务副市长周涵彬,以及市财正、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港务局等一把手和港口管委会班子成员随行。
省长季龙井亲自主持会议,常务副省长谢芷言、分管经济副省长凌沃、分管港务副省长夏亚春等参会。
元旦以来省府大院内部风云激荡,机关干部隐讳地暗指为“山雨欲来”,一方面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传闻“谢芷言要动”,因为张槿的署名文章搅成一团浆糊,大本营伍潭接二连三被查,连带着谢芷言受到不小的影响,以至于近几个月明显沉默寡言很多;另一方面省委书记江海与省长季龙井发生“路线之争”,主要围绕朝明大方向往何处去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朝明如何突破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期,如何快马加鞭赶上一直处于龙头老大暨南的问题。
暨南为什么始终保持相对独立地位,任凭北方干部怎么渗沙子都屹立于大西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暨南从改开前期便确立遥遥领先之势起,到如今朝明为首的沿海发达省份你追我赶蓬勃发展却依然傲视群雄,对外贸易和开放程度固然很重要,更重要是灵活多变、审时度势,总是抢先半拍调整优化并果断进行结构化转型,令得纵使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碧海都有心无力,也让京都方面某种意义不便多说。
傅冰、桑向民不约而同找江海谈话,要求朝明乘风乘势率先发力,利用整体优势打阵地仗,“再创新再开放”,全面提升该省在国民经济中的能级与份量。
“吨位决定地位,海军是这样,作为经济省份更如此,”傅冰意味深长地说,“搞发展求突破不存在奇迹,人是第一生产力;轻量级打败轻量级,人家说你体重占优;轻量级打败重量级,人家除了佩服没话说。”
大领导讲话都有艺术性,潜台词是什么江海心里很清楚,官至经济大省省委书记,如果说没想过入局甚至入常就显得虚伪,毕竟年龄和资历摆在这儿,何况还得到傅冰赏识,但这只是加分项,并非决定项,二十多位局委员不被傅冰赏识的也不少,赏识的入不了局的更多,关键在于两个因素:
一是成为沿海系阵营中的中流砥柱;二是拿出令人信服的成绩单。
第一条路太难了,因此傅冰直接跳过而给江海指出第二条路,如果能反超哪怕缩短与龙头老大暨南差距,那么直接入局都不是不可能;反之平铺直叙搞发展,拿不出象样的、带有鲜明个人烙印的成绩单,江海凭什么跟碧海、东吴、临都等沿海省份书记竞争?
局委员组成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军部名额内部统筹放到一边;第二部分兼职地方一把手的局委员,如京都、暨南、通河;第三部分派系平衡,沿海系、京都本土系、保守系、传统家族系、地方系等等,哪怕只有一个名额都是彰显存在;第四部分便是靠正绩、真凭实学上位,为数不多但每次都有。
如同古代科举考试三年才出一个状元,只要存在一跃龙门的机会便会让众多莘莘学子悬梁刺股、肝脑涂地。
去年底到春节前夕,江海与季龙井围绕正府工作报告核心——经济发展思路进行了激烈争论,府院双方都不肯让步,两厅撰稿班子无所适从。
江海要求“两扩一加快”,即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扩大有潜能的消费,加快推进“万亿工程”重大项目投资,一万亿啊钱从何来?江海的想法是新增五千亿地方专项债券,把项目工程先上马,债务逐年消化。
季龙井的提法却是促进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工业稳健运行,扎实推进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主打一个“稳”字,不同意江海“高负债大投资”的激进做法。
说来也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在季龙井眼里江海属于外省干部,只想着短期出成绩,工程项目落地了GDP上去了便走人,投资能否收回、项目有没有回报根本不在考虑之中,居家过日子却需要细水长流哎。
另外还有个重要因素是,季龙井一直致力于寻求原地接任省委书记,倘若如此更在意夯实家底保持朝明发展后劲,同时也要未雨绸缪防止国际风云变幻,随时做好过紧日子的打算。
吵到春节正府工作报告都没定稿,江海决定充分酝酿延期半个月,季龙井不吭声,抱定抗争到底的决心。
延期报告上报京都人大,燕志毅很生气,批示“沿海看朝明、内地看沿海,你拖半个月别的省份怎么办?按规定时间举行。”
眼看拖不下去,元宵节当晚江海和季龙井各带一位执笔的副秘书长进行“定稿会”,本着如期召开两会原则求同存异,先易后难,别出蹊跷地从最后一页向前逐页审定,直至新一年经济发展总体思路的提法与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