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逆案刚过,百姓苦不法久矣。”
“莫说如今国库钱粮不足支应大战粮饷,就算国库尚有存粮,不该减免各地赋税,让百姓生息?”
见自己还未说完,宋濂就好似倒苦水般,接连说道。
高启看了眼门外的方向,淡淡说道:
“宋兄坐在这生闷气,又有何意?”
“城中发生的事,恐怕你也不知吧!”
“城中?”宋濂有些疑惑的看了高启一眼,随即愈发没好气道:
“肯定是百姓听到朝廷要兴国战,怨声载道,惶恐不已!”
“并非如此!”高启声音愈隆,正色说道:
“非但没有怨声载道,反而还是人心向战!”
“城中青壮,一个个报名投军。”
“工匠百姓,恨不得为军队效力。”
“竟。。。。。竟是如此?”
见宋濂表情微顿,当即起身便要出门查看。
高启跟在宋濂身旁,温声说道:
“宋兄,实不相瞒。”
“朝会之时,听闻太子殿下提及国战二字,我与宋兄看法一致。”
“认为国有余粮,也应与民休息,不该轻言国战。”
“可如今我大明,无论是陛下还是太子。”
“亦或是军中将帅,甚至就连百姓都人人向战,想要横扫四夷,以图更盛。”
“宋兄,图国朝鼎盛,难道不是你我文臣分内之事?”
“怎的此时你我文臣,竟成扯后腿的了!”
“可。。。。可是。。。。。”
“宋兄!不可迂腐啊!”
高启言辞恳求,一对眸子近似恳求般看向宋濂,谆谆说道:
“太子殿下何其睿智,陛下何等圣明?”
“这两位又怎是穷兵黩武之人?”
“如今大明将帅一心,朝中稳固,百姓向战,当时大兴国战的最好时机。”
“中山侯所言不错,若此时不横扫四夷,将其地并入大明,缓缓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