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寒门辅臣》

第三百八十六章 三问纳下师爷(第2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李承义深深吸了一口气,这是一个考验人性的问题!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熟读过孟子的这番话,可在历史长河中,真正做到舍生而取义的人并不多!除了杨业、文天祥外,谁还能说出五个名字?

说容易,做实难。

李承义坚定地说:“在沉船案之前,我怕死。沉船案之后,我已不畏死。我愿舍命,取大义而死。”

顾正臣盯着李承义,没有在他的目光中发现半点虚假,点了点头:“皇帝下旨禁百姓出海,你认为皇帝错了没有?”

李承义打了个哆嗦,惊讶地看着顾正臣:“皇帝不能有错,也不可能犯错。”

“那你是认为禁绝百姓出海是对的?”

顾正臣目光变得锐利。

李承义语塞,犹豫了下说:“禁绝百姓出海,甚至不让百姓打海里的鱼,许多原本靠海为生的百姓没了生计,他们又缺乏其他手艺,不会耕作,不会石雕,每年还要负担两税、徭役等,这些人生活得并不好。”

顾正臣摇了摇头:“我不问其他,告诉我,皇帝错了没有?”

李承义不知道如何回答。

很显然,皇帝错了。泉州许多渔民本就该生活在海上,他们属于大海,撒网捕鱼,满载丰收而归,这才是他们该有的生活,而不是锄头挥不好,镰刀不会用,农时不记得,就连如何打稻谷都不清楚……

可,谁敢说皇帝错?

天子无错,哪怕他错得再离谱,也不能说他错了。

要知道皇帝是君父,也就是皇帝爹,哪里有当儿子说老爹错了的?

自己反驳下老爹,挨一巴掌。

若说一句皇帝错了,还不得挨一刀?

顾正臣并没有催促,这个问题对正直,坚持自己意见的人来说,是很致命的,明明知道皇帝错了,却不能说错,那到底是错还是没错?

皇帝不是薛定谔养的那只猫,可以既死既活。

但对错的问题,在现实中就和光影一样交织在一起,有些一目了然的对,一眼断定的错,但有些部分,却是既对既错的状态。

能不能有智慧找出对错,判定既对既错中对错的大小,是顾正臣所看重的。

李承义突然想起来,第一个问题是舍生取义,而在第二个问题里,只因为牵涉到皇帝,自己就忘记了大义。

“我站在洛阳镇看,皇帝错了,如此独断专行的决策,害了不少百姓!”

李承义终于豁了出去。

萧成站了起来,面色冰冷。

顾正臣抬起手,示意萧成老实待在原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承义继续说:“我站在那些被海寇杀死的百姓坟墓前看,皇帝是对的,因为他的举措,保护了不少百姓。”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