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四百六十二章 天道偏偏负善人世事翻腾似转轮(第4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陛下,这个产能不能降,还不能有污染,等绥远驰道修好,大同、归化、胜州的煤能够顺利递京再议为宜。”工部的态度格外的强硬,对于减产的计划就三个字,不可能!

煤价从六文一斤涨到二百文一斤,被问责的不是科道言官,反而是他们工部,哪怕是皇帝强行下令,工部也会说,西山煤钢发展时间长,窑民工匠比较丰富,工部已经实施精钢精煤战略调整布局,提高装备水平,做好节能减排,搞好污染防治,为大明经济循环提供动力。

如果皇帝再问,工部尚书也只能说:别讲了,别讲了。

“工部有工部的难处,朕以计穷而应,那只能勉为其难了,解刳院弄了个棉纺口罩,廷议结束后,大家都拿一些回去吧,这绥远驰道早点修好就好了。”朱翊钧没有逼迫工部减产,大明需要煤炭。

户部奏闻了燕兴楼票证的发行,而都察院又查到了一批贪官污吏,主要还是浙江南衙的等地,这地方纸醉金迷,最容易堕落,一共六十四人,具体经办的是应天知府李乐,应天府是南衙,是两京之一,李乐几乎确定为下一任应天巡抚了。

因为这一任的应天巡抚潘季驯,强烈要求前往绥远担任巡抚,这是平调,更像是流放,潘季驯想要治理黄河。

发明了束水冲沙法的潘季驯,非常清楚束水冲沙治标不治本,要想让黄河清朗,就得在绥远治理水土流失。

以潘季驯的资历而言,他从应天入京,最少也是个少司空,但潘季驯放弃了自己进步,要从江南最富硕的南衙平调绥远这个鸟不拉屎的边方之地,就为了治理黄河。

“潘巡抚为国为民,巡抚绥远宜升任工部尚书前往为宜。”张居正作为吏部的堂上官,给潘季驯请了更高的京官,日后见面,都要叫一声潘部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潘季驯回京至少是少司空,等个尚书的缺儿是有可能的,但潘季驯选择了绥远,潘季驯也是大明最坚定的复套支持者,曾经和谭纶深入讨论复套的可能性,黄河百害,唯有在河套才能擒这条浊龙!

绥远的第一任布政使是三娘子,是朝廷履行诺言,也是无奈之举,没人可用,之前没有卧马岗、胜州的矿山之前,大明连愿意前往绥远的官员都找不到几个,潘季驯主动要求前往,只为治理黄河,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

大明的读书人也不都是一肚子的阴谋诡计,为了升官不择手段的烂人。

“王次辅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王崇古。

王崇古立刻俯首说道:“潘部堂大义于天下。”

王崇古同意张居正提议的重大人事任命,潘季驯领工部尚书巡抚绥远,同样对潘季驯的品行极为赞赏,一句大义于天下,便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海瑞、潘季驯这样的人存在,拉高了大明官僚道德的平均水平。

王崇古看大家大事议论完了,开口说道:“最近出了一件怪事。”

“在江西赣州府石城县有一卖油翁名叫金孝,人如其名,颇为孝顺,以卖油为生,这日卖油翁出了家门有些内急,入了厕捡到了白布裹肚内有三十两银子,大喜过望,金孝拿着银子欢天喜地的回了家,对母亲说,得了造化,拾得许多银子。”

“老娘听闻,立刻吃惊的说,你怎么做这等歹事,莫非偷盗?金孝细说了这三十两银子的来路,老娘听闻缘由,劝金孝找到失主还回去,并说:这贫富皆由命,你若命该享用,不生在挑油担的人家,你辛苦挣来的,只怕无功受禄,反受其殃。”

朱翊钧闻言,笑着说道:“老娘倒是明事理之人,这丢了银子的人,必然如同那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的团团转了,三十两银子,可不算少了。”

三十两银子,都够买几个黄花大闺女了。

王崇古继续说道:“可不是,金孝是个孝顺人,听了母亲的话,去寻失主,这便坏了。”

“这如何坏了?拾金不昧,金孝得了心安,失主失而复得,怎么坏了?”朱翊钧疑惑的问道,怎么看才是好事才对。

王崇古略显无奈的摇头说道:“这失主可不是个良善之人,失主取回了银包裹肚,生怕金孝索要赏钱,心生一计,说兜里有五十两银子,金孝凭白匿了二十两去,这失主可谓是气忿忿的叫天叫地!引得街坊邻居争相围观。”

“陛下,这县城里都是街坊邻居,这金孝若是坐实了匿了那二十两,那日后金孝也不必做人了,出门都要被人戳着脊梁骨骂,而且金孝是卖油翁,这名声坏了,这金孝就只能带着老母亲背井离乡去别处为生了。”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